来源:文旅湖南微信公众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湘西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进行公示。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进一步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工作,经专家评审和实地暗访等工作程序,确定了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建议名单包括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实验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根据2019年3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应纳入本省(区、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与相关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土地利用、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等专门性规划和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依托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拓展阅读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0年11月26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湘西州成为全国第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摆手舞。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印染等,与当地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整体、活态的传承保护湘西地区独特、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洞村风景。
自2010年挂牌以来,湘西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6项,省级84项,州级255项,跻身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0年来,湘西州1座州级非遗馆,34个非遗传习所,156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相继落成,文化生态有了遮风挡雨的“家”。2018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来源:文旅湖南微信公众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湘西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编辑:杨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