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传统方式种植」。
中国的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稻米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耕 ▏原生态种植。
好地方,是产好大米的先决条件
石栏镇子腊村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3.9°C,年降水量1400毫米,当地为沙石地质,含多种矿物质,气候、土质虽满足了水稻生长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子腊村独特的两峡一沟式地形却并不利于水稻的种植,为解决这一地形困扰,聪慧的苗族先民们便开创了独特的“铺树造田”技术,将大量圆木埋入田中以此来提升稻田高度,有效的增加了日照、扩大了面积、并植入琥珀、松香等进一步改善土质为子腊水稻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播种下秧,撒下一年的希望!
正值清明时节,下秧,是眼下农人最需要投入劳力的工作,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技术要求很高。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虽能让粮食大幅增产,劳动量也大大的降低,但是子腊村的农民依然坚持采用传统的耕种方式:整田、锄草、整秧床。。。。。。他们始终只相信自己的双手,相信只有与自然生生相息,才能真正获得土地的厚实与安静,种植出纯天然的优质大米。
左:苗家贡米农田 右:使用除草剂农田。
选好谷种,浸种24小时,催芽(备稻草、竹筐,温水一天浇三次,三天可下田),犁田、耙田和除草,这些劳作一样也不能免,过一天放水,整苗床扯线拉直,将土地整平浇肥,再挡平,隔一天撒催好芽的谷种,插竹条,由两三人盖膜,这才算是下完秧了。然后视天气揭膜洒水加肥,秧苗就在里面生长起来···
犁 田。
理水沟。
耙田。
除草。
整苗床。
盖膜。
子腊村的支书与我们娓娓道来这一桩一件的农事,热情而质朴的她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这笑容里带着期待,这笑容里充满希望。
苗家贡米:来源于石栏镇子腊村的子腊贡米,是有数百年进贡朝廷历史的苗疆名优特产。清末贡生麻阅芜作的《子腊贡米序》中,记载子腊贡米从明代就开始作为官员敬贡尊者的珍贵礼品,在清代乾嘉年间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皇室贡品。
苗家贡米:以“生态、有机、环保”为经营理念,为了将土壤恢复到最原始状态,我们让土地自然“晾荒” 几年,期间不种植任何作物,利用土壤自我修复能力降解硝酸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尊重土地的灵魂,让土壤恢复最原始的肥沃。
再以传统的种植方式,灌溉清甜的山泉水,完全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自家工厂加工,碾米只脱壳,不抛光,无任何化学成份,谷子保持了原始香味,大米保留了原味及营养,结合了早稻与晚稻优点——健脾、养胃、香糯、口感好、营养全面。
不为别的我们就是要种最好的苗家贡米,让稻米中利于人类食用的营养最大留存、保全、保鲜,好大米不该只作为贡米出现,更应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享用。凡是真正细心品味过苗家贡米的有缘人,无不为它那醇厚绵长的口感、经年不忘的饭香所陶醉。
来源:独家地理
编辑:杨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