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组图丨泸溪斋粉:历史悠久 被称为“最泸溪的味道”
2019-05-20 12:12:45 字号:

组图丨泸溪斋粉:历史悠久 被称为“最泸溪的味道”

不尝尝斋粉,就不算真正到了泸溪。

1.marked.jpg

泸溪人的早晨是从一口粉开始的,在众多米粉的系列里,斋粉更为鹤立鸡群,一个字“爽”!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把斋粉列为“最泸溪的味道”饮食文化,让人在大快朵颐的享受中感受特色美味。至于斋粉这个最泸溪的味道,到底有啥好吃的?偏偏出自于泸溪呢?

2.marked.jpg

斋粉出自于泸溪之手,并非偶然,这是泸溪的稻耕文化造就了斋粉这一特色的传统美食。

泸溪,湘西的南大门,与沅江河畔相抱,属于高山耸立峡谷,扼入大西南的咽喉,地势险要,历来为商埠、军事之要地。相传早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就曾在这一带征讨“南蛮”,遭到“南蛮”顽强地抵抗,加上士兵水土不服,军粮供给不足,几仗下来,兵疲马乏,死伤惨重,撤退到沅水江边进行休整,封闭了半个多月不战。当地的百姓拥戴马援,可是穷没有肉怎么办?于是,百姓粗粮细作做成斋粉,以解决水土不服慰劳士兵,成了士兵的美味佳肴。不到半月之后,马援士兵和战马体力迅速得以恢复,大战“南蛮”,获取全胜。从而就形成了泸溪斋粉的雏形。这说明了泸溪人吃米粉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3.marked.jpg

了解泸溪米粉的历史,不妨再解剖一下斋粉,你才会知道泸溪斋粉中的奥秘。

首先是米。米是第一要素,没有优质的米,谁也做不出好吃的美食。泸溪是高寒山区,优质的土壤,深山“喷”出的矿泉水,水质清凉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米质好,是做米粉的好食料。但在制作中并不简单,用水把米淘干净浸泡约20小时后,打碎粉末化成浆过滤,揣成粉团煮热,反复地打压、揉搓,揉成面团。然后又与生粉和揉,再上榨米粉,一丝一丝地从铁管孔冒出,直接落到滚烫开水锅里煮,约至五分钟的时间,马上捞出用冷水冲洗,这样煮出来的粉丝才有韧劲。米粉见水不浑不断,外表透明、细滑、口感劲道柔韧。

4.marked.jpg

其次是汤。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而泸溪却有句“不会吃的吃肉,会逮的喝汤”之说,汤是一种食疗养生的仙汁琼浆。据水利专家讲,不同的水源汇集一起存有不同物质,那就是好水。泸溪自然环境优美,山高林深,流出的水源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PH值呈弱碱性,既营养又干净的天然水,无疑是锦上添花。汤是抑制不愉快气味而突出主料味道的食材,汤的鲜美直接影响粉的口感。汤是相当“讲究”的,其“佐”料以胡椒、八角、花椒、桂皮、橘皮、香叶等十多种中药材料外,还有秘不告人的其他调料。“佐”料全是植物配方,经过粉店师傅们魔术般的手,将筒子骨、生姜等秘制配方,放到山泉水的锅里,用柴小火慢煨成汤,使斋粉味道发挥到极致。

5.marked.jpg

“舌尖上的中国”曾给过泸溪斋粉一个很高的赞美,说:“斋粉是泸溪饮食文化的全部底蕴,更是真、善、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幸福源泉”。可以说,泸溪人将能否做出美味的斋粉作为是衡量贤妻良母的标准之一。正所谓斋粉犹如母爱一般,能做出美味又有益的斋粉便是一个爱丈夫爱孩子的好母亲。

6.marked.jpg

清晨起来,在这个沅江之畔,“氧吧”的小县城,坐在粉馆里,门口的背景是一条清粼粼河,清风吹拂下,心情自然悠哉。街上的大小粉馆,生意红火。老板娘得意的笑容喜迎客人,只见她右手从水桶里精准地抓起一把米粉放进漏勺再放在滚烫的水里,左手一双长长的筷子锅里搅动,三五秒钟就放入早就备好的汤中;另一个人一边娴熟地在碗里撒香葱、姜丝,大蒜子,一边问要不要辣椒。当然,食客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一些油炸辣、榨菜、香菜、醋之类。顿时,一碗热喷喷的斋粉放在你面前,一碗落肚一身大汗,酣畅!明早又会趋之若鹜。

7.marked.jpg

近日,读了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一书,其中一段引用焦桐先生的话称早餐为:“一天中最初的期待”,他甚至不愿意称呼早餐为早点,生怕吃的简单,如果因为赶早而“吃的粗鄙”,则一天都会“觉得面目可憎”。如果一想到翌日清晨即可吃到美味,则“心中就绽放着桔梗花”。

8.marked.jpg

其实,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多一些包容,存一份善良、真心、自然。(徐助全)

来源:红网湘西站

编辑:杨姝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