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欧阳琴芳 湘西报道
2001年,吉首市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示范市以来,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7.9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0.8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覆盖全市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涉及1.8万户农户,农村人口8.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829户,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贴资金28494.63万元,是吉首市建市以来规模最大、实施时间较长、投资最多、涉及面积最广、民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吉首市多措并举,初步改善了吉首市的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迅速地恢复了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8.95%提高到74.06%,主要交通沿线和库区、河流两岸基本实现绿化,森林生态系统多种功能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频率逐步降低,水土流失明显减少。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共开发楠竹1.5万亩,椪柑、金秋梨等干鲜水果1.7万亩,乡土阔叶树种6万余亩,促进了山地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近20年来,全市1.8万农户,8.2万人因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而直接受益。仅退耕还林工程一项,全市农民当年人均增收达150元。退耕还林经济林椪柑、金秋梨等,年产干鲜果1000万斤以上,年产值近600万元。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吉首市各级干部与退耕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赢得了“民心”,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坚持“八个到位”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吉首市坚持了“八个到位”的措施:领导抓到位,宣传到位,责任到位,督查到位,技术指导、质量把关到位,模式推广到位,管护措施到位,政策兑现到位。
自2001年以来,吉首市对峒河沿岸第一层山脊可视面进行封山育林,共封育6万亩,封育类型为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竹林型五种。封育年限为10年,封育方式为全封。根据峒河沿岸的实际情况,按乡镇确定封育小班的四至界线,同时成立峒河沿岸封山育林领导小组,分管林业副市长为组长,市林业局局长、沿岸乡镇(街道)、村主要领导人为第一责任人,将封育责任层层落实。按照“预防为主、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峒河沿岸封育区不同生态区位、不同树种、不同地理位置,设立相应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定期观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动态。对10公顷以上小班,根据山脉走势,分别设立3-5条防火带,同时按1200-1500亩左右面积确定一名护林员,共确定42名护林员脱产护林。每村至少设立一块封山碑牌,共设立31块。
通过多年封育,峒河沿岸的林木现已全部郁闭,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加快了森林产业化建设的步伐,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吉首市对外形象。
山青了水绿了苗民富起来了
2001年9月,矮寨镇被定为退耕还林实施项目区。吉首市在立地条件好的退耕地采取竹木混交的结构模式推进,该模式以楠竹为主产业,每亩定植楠竹20-30株,在楠竹未郁闭前间种杉木、枫香、桤木等树种。该模式实施后,楠竹大苗根鞭扩展,逐步取缔杉、阔混交树种成为以楠竹为主的生态及产材区,楠竹成林后,年采伐4年以上生楠竹30株,用于竹制品加工,从而既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大河片共栽植楠竹9.5万株,竹木混交栽植面积4000亩。
目前的楠竹造林基地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根根粗壮的竹笋破土而出,变成一根根竹木,见证着退耕还林,回报着朴实勤劳的苗族人民,过去矮寨镇大河片的苗族人民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自退耕还林进入该片区后,老百姓先后共完成退耕还林9077.7亩,每年可领回粮食补助款163万元。如今楠竹已成为该片区的支柱产业,传统的竹制品加工工艺为该片区带来了新的产业链,成为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退耕还林实施后,苗民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据统计,2018年末,该片区外出务工人员800余人,全年劳务收入达1000万元。山青了,水绿了,苗民富起来了,这是大河片最真实的写照。
来源:红网
编辑:杨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