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部长在北京中关村调研时强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人才引不进来、育不起来、留不下来的困境,仍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突出短板。贫困地区要紧扣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准确把握引才内在规律,用辩证思维抓好柔性引才,推动人才动能不断聚集、转化。
提升站位,处理好所有与所用的关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才要不囿于所有,落脚于所用,提升引才效益。坚持以用为本。所有与所用是人才资源的两个属性,所有是归属关系,所用是价值体现,所有即为所用,所用才是根本。要以所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破除先引后用、先有后用、有先于用等人才观念,厚植从“所用”出发的灵活开放的引才理念。以用满足所需。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因经济规模、个体发展等众多因素影响,“土窝窝”引不来“金凤凰”,即使是发达地区也有人才短板,导致人才供应匹配不上发展需要、人才所有满足不了人才所用。面对用才的“捉襟见肘”和现实的“嗷嗷待哺”,柔性引才能够有效满足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用提高效益。柔性引才既跳出所有,突破不利因素制约,破解引才难、无才用,又对接所用、精准匹配,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同时减少了全职引才薪酬福利、配套保障、教育培养等诸多成本投入,效益优势明显。
解除规制,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坚持放活、用活,推动人才卸下枷锁、迸发活力。优化政策支撑。坚持弥补缺位、纠正错位、避免越位,有破有立,解除人才规制、完善政策支持,为柔性引才用才清除藩篱、松绑解绊,破解人才想来不敢来、愿来不能来、到来干不来等问题。强化市场引导。运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依托人才中介、猎头公司、大数据平台等市场服务,强化人才与市场对接,推动人才配置更优、匹配更准、使用更高效。深化服务意识。坚持统揽不包揽、放手不撒手,紧扣怎样利于人才发展就怎样管理,着力推动职能转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充分保障用人单位自主权和尊重人才主体性,切实推动人才管理向服务型转变。
激发活力,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要把柔性人才当成“自家人”,严宽相济、精心呵护,充分激发其干事创业活力。要双重严管。人才东家和用才单位要配合联动、双向发力,形成监管合力。要聚焦真放,保障人才在原单位的正当利益,跟踪服务不掉队、严格管理不放松,让人才放心“离家”、专注工作;要聚焦真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积极创设条件,让专业者干专业事、干成事,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正向激励。坚持业绩导向,分类设置指标,实行差异化考核,根据成果多少、贡献大小、效益高低,动态兑现人才薪酬、提成等待遇奖励。建立人才领办创办、技术入股、收益分成等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最大化激活柔性人才内生动力。要关心关爱。坚持一视同仁,不搞区别对待,让柔性人才享受本地人才的服务补贴、荣誉表彰等待遇。设立绿色通道,提供项目申报、居住生活等一站式服务,让柔性人才安心工作。加强柔性人才沟通联络,开展走访慰问、联谊交流、解忧帮困等活动,营造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把握度量,处理好柔性与刚性的关系。柔性引才是引才工作的一部分,要科学把握、度量适宜,使之成为刚性引才有益补充,从而提升整体人才工作效能。柔在有度。运用专题调研、园区走访、会议座谈等手段,摸清摸准人才实情,分析研判人才结构布局和事业发展短中长期需要,科学统筹人才引进,做到刚柔有度、刚柔相济,杜绝以借代招、只招不借、宁缺毋借等呆板做法。灵活借才。坚持四面八方聚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通过技术指导、项目共建、合作研发、乡情纽带、对口支持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候鸟专家”、创建一批“专家工作室”、转化一批“技术成果”、打造一批“飞地项目”,广泛聚集人才动能。以借促育。采取跟班助手、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实训培养等模式,引导柔性人才结合专业专长,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一批留得住、有潜力、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好苗子”,带动地区人才队伍建强建优。(作者为中共永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延堃)
来源:红网
编辑:杨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