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在自家的沙发上,我把双脚搭进火架上,掏出手机,想在手机的便笺上戳些文字,记录一下朗溪之行,王木之见,山寨之变。
12月6日的下午,星期五,我与团里的演员们刚刚从西歧乡的西龙村送戏回家,文旅局的飞卿主任便邀我去朗溪拍枫叶,说是《走进永顺》歌曲的MV需要拍大场景,要我去当向导,去朗溪,我当然没有犹豫,便欣然前往。
6点20分左右,车从永顺出发,同去的有电视台李波,彭灵翔两位“放飞机”大师,车从抚志上高速,一路狂奔,再沿着黑夜,沿着山道,8.30分我们一行5人抵达了朗溪。放下行李,吃过晚饭,我们夜宿朗溪天水宾馆。一夜有梦,我梦回家乡,第二天早早醒来,发现自己是躺在了家园的床上。
早上7.30分,我们一行吃上早餐面条,便驱车赶往朗溪村的“新家坡”,在一高处,在一场坪上,李波与灵翔便熟练的拿出“飞机”,开始飞行,枫林,枫叶,在“无人机”鸟瞰下,甚为壮观,但因光影的缘故,我们不能久留,转往下一站。
车沿朗溪通往大明溪公路而下,向左上王木村,右上官山溶时,我们选择了去我家的山后看看,我居家的屋后,硕大的枫林,枫叶把山寨装扮得多姿多彩,即使是萧条的冬,亦有几份生机。看过,飞过,我们想多飞几个点,收拾“武器”后,我们便下山,向左,向王木进发。
车从梨子园盘山而上,车在林中,人在画中,大约15分钟,车达山顶,向右,再行驶,抵达王木村部,再向上,向下,想从梯岩隧道去看看打洞溪。
车缓缓的向下,刚修成的水泥路面在冬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隧道口,刚好有施工人员在新修防护墙,我们索性停下车来,抓拍施工照片,从山顶延下山脚的防护墙,如同长城般蜿蜒,车一直向下,正溪到了,一颗千年柳树张开手臂,像是在迎接前来的客人。
细看,前两年,摆在柳树前的那块“完善基础设施,下死决心也要修通致富道路”的牌子被遗弃在路旁,我们下得车来,翻新或新修的特色吊脚楼擦亮了我的眼球,我不由地感慨,这里真美,打洞溪真美,一幢幢清一新色的木楼让我看到了党的关怀,帮扶单位――住建局的真心真情真爱。
路通通畅畅,房亮亮堂堂,溪中,鸭群戏水,寨中,还有人在建房,老人在冬阳的暖照下,晒着太阳或晒着辣椒,寨后,青烟升起,山民在火烧杂草,准备来年的土地。
肚子空了,是该回朗吃午餐了,车盘山而上,在洞口前,施工人员在到沙,灌桨,且有条不紊,我再次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了建设者劳作的瞬间。
其实,早些年,我记得有句民谣这样述说着王木村无路的心酸:“有女莫嫁梯岩头,梯岩头上鬼见愁,下坡走得脚发软,上坡爬得汗长流”。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东南部的朗溪乡有一个极其偏远的村落-----王木村,这个村被称之为永顺县的“西藏”。
这个村不大,共四个小组328人,它极为边远、偏僻、闭塞,而这个村地理位置又十分特殊,它与张家界市的四斗乡、怀化市的沅陵县交界,可称一脚踏三县。它位于1224米的锅福佬山下,这些土家人便世世代代在这里休养生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要出山只有从梯岩绝壁中攀爬而上。
住在这里的村民,他们世代被围困在大山之中,四周是刀峭的绝壁,他们没有出山的路。2004年正月,村支部召开了支部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发扬愚公精神,号召村民自筹资金。经商议,村民们自发的用造下的200多亩退耕还林面积作抵押,在乡信用社贷款8万余元。炸响了通往山外的开山炮。
当时修路,党员干部争着干、青年百姓抢着干、妇女老人帮着干、投工投劳3500多个,无奈因梯岩的绝壁太坚、太硬,加之又没有现代化的开凿岩石工具和过硬的技术做支撑,村民们苦苦的支撑着,可是终因绝壁太峭、山太高、资金短缺,只修了毛路2公里,凿通了一条挂在绝壁上长55米,宽4.5米,高3.3米的“天窗”隧道。2006年,永顺县电视台《民情传真》栏目组,曾在这里拍下了《撼山壮歌》专题片;2007年5月1日,《团结报》在第二版大篇幅的刊登了组图《绝壁壮歌》;同年7月,《湖南卫视》“洞穴之光夏令营走进王木”,曾在这里作为活动基地,城市的孩子们曾在这里劳作和目睹梯岩的“雄姿”和“挺拔”。
十几年来,这里的村民战天斗地,挑战自然,用勤劳和勇敢写下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憾山壮歌。
2011年,该县交通局定点王木村,加盟对王木人民的扶贫攻坚。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精准扶贫的推动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在县住建局的帮扶下,今日的王木村己焕发出新的生机,路通了,天蓝了,水绿了,这里的土家人正跟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挂在云端上的公路打洞溪也通上了崭新的水泥路。我在隧道口停了下来,捧着从岩缝中流出的清泉喝了几口,不由叹道,这岩缝的水真甜,这方山水真美……
来源:朗溪文化人
编辑: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