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和湘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加快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经济发展实现阶段大跨越、层次大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近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围绕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的标志工程、主导产业、基础工作谈了以下观点。
《湘西工作》:湘西州如何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指示?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来抓,主要有哪些思路做法?
叶红专:六年多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来抓,万众一心与贫困作斗争。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圆了脱贫梦想、开启了新的生活。截至2019年底,全州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累计脱贫62.6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0.65%,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湘西州即将摆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曙光。回顾过来工作,我们有五个方面的体会最为深刻:
一是始终牢记殷切嘱托,提高政治站位。我们以政治忠诚引领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注重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五级书记抓扶贫的着力点、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实践要领、构建大扶贫格局的推进举措、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办法、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及时纠正思想和行为偏差,有力保证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州减贫人口之多、群众增收之快、脱贫基础之实、农村面貌变化之大前所未有,以强有力的工作执行力彰显了政治担当。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龙艾青 摄)
二是始终强化党委领导,压实四级责任。连续七年出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州委1号文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目标、责任、政策、投入、考核和监督体系,做到帮扶精准、增收稳定、保障到位、脱贫真实、群众满意。推行“州级领导联县包乡、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州县市单位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户”等制度,落实脱贫帮扶一月一走访、问题一月一清零、情况一月一报告“三个一”制度,推动领导精力更集中、乡镇责任更明确、部门作为更积极、驻村队员更尽职、村组干部更细心、群众脱贫更主动,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全州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三是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实施“十项工程”。着力推进发展生产脱贫、乡村旅游脱贫、转移就业、易地搬迁脱贫、教育发展脱贫、医疗救助帮扶、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保障等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下足绣花功夫开展脱贫攻坚问题以户清零、以村清零、以事清零“三大清零”行动,逐个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特别是50多万贫困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联结,2/3以上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转移就业带动6.5万户贫困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脱贫线,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四是始终突出精准发力,促进“五个结合”。着力提升治贫能力和成效,扭转了过来贫困人口徘徊在65万左右减不下的困境。在扶贫动态管理上注重公开透明与群众认可相结合,做到应进则进、应出则出;在内生动力激发上注重典型引路与正向激励相结合,真正让贫困群众想脱贫、敢脱贫、能脱贫;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注重统筹布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扎实做好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三业”增收文章,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经济”,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留住乡愁与实用美观相结合,真正让农村既有美丽又有乡味;攻坚力量统筹上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与党员干部先锋作用相结合,大力推行“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五是始终注重脱贫质量,做到“四防两严”。着力防庸、防急、防散、防虚,严格扶贫对象动态管理、项目资金管理,严肃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财经纪律,确保实干实效。建立扶贫资源整合投入有效机制,确保所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扶贫项目精准落实到村。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注重防范产业扶贫失败、易地扶贫搬迁稳不住、已脱贫人口返贫、扶贫项目工程质量安全和资金使用、信访问题带来不稳定等“五个风险”,竭尽全力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建立扶贫领域作风问题系统化治理机制,着力解决扶贫领域的腐败及作风问题。建立问题整改常态化机制,对上级交办、自查发现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改、全面改,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凤凰古城沙湾夜景。(李又兴 摄)
《湘西工作》:“神秘湘西”旅游品牌蜚声海内外,湘西州是如何用好优势资源,把全域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的?
叶红专:近年来,我们立足湘西州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文化的最大优势,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湘西发展的最大门路和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来抓,突出“保护、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的原则,按照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康健、全域旅游的定位,做强做优旅游门票、服务、地产“三大经济”,生态文化旅游业持续“井喷”发展,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年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成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地区,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2019年的17%以上,全域旅游引领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我们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坚持政府引导,提升思路理念,提出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总战略、总愿景,坚持以凤凰为龙头、州府吉首为集散中心,建好凤凰古城、芙蓉镇、里耶古镇、矮寨大桥四大核心景区,保护开发高山峡谷、烽火苗疆、土司遗产、酉水画廊、土家源流、沅水民俗6大村落集群和300个左右特色村寨,打造“土家探源”“神秘苗乡”两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建设三个千公里快旅慢行体系,构建全州一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全州快旅漫游格局加快形成,游客体会到了州域处处是风景、处处显风情。
二是积极做好“旅游+”文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创新旅游发展、管理和服务方式,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特色产业、夜间经济、乡村振兴、城镇化相融合。推出了古城古镇游、自然山水游、民俗风情游、历史文化游、乡村游、红色游等旅游产品,打造了银器、茶叶、姜糖、土家织锦、苗族蜡染扎染等一批销售过亿、过十亿的特色旅游商品,推动了餐饮、娱乐、运输、电商等行业发展,加快了智慧旅游平台、智慧景区、智慧城市建设,较好满足了游客多样化、多层次、便捷式的消费需求,实现了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三是努力创建旅游产业品牌。突出做好文化保护传承、挖掘开发、宣传推介三篇文章,加强与旅游市场对接,推动旅游产业内涵发展。坚持以土司、苗疆、楚巫、红色文化为主线提质一批演艺项目、创作一批影视作品、举办一批节庆活动、创优一批会展品牌,成功创建一批国家高等级景区和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村寨,正努力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花垣县十八洞村打造成为全国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同时加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和旅游宣传造势营销,“神秘湘西·天下凤凰”旅游品牌蜚声海内外。
四是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坚持市场运作,按照纯公益性项目以政府主导投资为主、经营性项目以社会投资为主的思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铜仁·凤凰机场投入使用,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加快建设,特别是实施了凤凰古城提质、乾州古城保护整治和矮寨大桥、边城、里耶景区建设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完善了高档酒店、中高端民宿、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服务配套,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游客体验度、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天堑变通途-跨峡谷悬索桥中主跨长度最长的大桥,第一个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的大桥,第一个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的大桥,第一个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的大桥-吉首矮寨大桥。(彭德忠 摄)
《湘西工作》: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湘西州如何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叶红专:这几年,我们以城乡同建同治、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为抓手,大力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探索了一系列有益做法,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更扎实、态势更强劲、成效更明显。治理实践中,我们注重把力量沉到基层,着力点放到一线,重点探索形成了以“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互助五兴”乡村基层治理模式,构建了党员模范带头、群众团结一心、全村一致行动的奋斗共同体、致富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形成了互帮互助互鉴、共建共治共享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有益做法被中央媒体推介。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乡村治理最小单元,健强基层组织体系。采取村党组织引导、党员能人带头、群众自愿参与的方式,每5户群众建立一个互助小组,由思想进步、能力突出、群众信任的党员、村组干部、致富能人等任组长,形成“村党支部+党小组+互助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网格)+互助组”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党群、邻里携手共进。围绕农村产业链、村级公益服务项目等设置党小组,以主题党日为载体,每月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讨论村级事务、开展服务活动。以“党建责任制、党员承诺制、考核评价制、承诺行动卡”为主要内容的“三制一卡”基层党建工作法,为村党员干部设岗定责,创新推行“互助五兴”微信群等线上服务载体,不断完善村级组织体系,增强组织力和服务能力。
二是健全互帮互助体制机制,提高乡村治理实效。创新推行“153”工作机制,即1个互助组,围绕5方面互助内容和“建、诺、评”3项举措开展互帮互助。全州组建了3.6万个互助组,实现村村全覆盖,把农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人、乡贤“五老”等乡土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成为骨干力量,提高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健全激励保障制度,激发党员群众脱贫发展动力,充分发挥组长“传帮带”作用。建立月积分制度,依托村集体经济建设“互助五兴”超市,互助家庭根据兑现互助承诺情况积分可在超市换取物资,享受村集体经济年底分红。建立年评议制度,开展党员评议、互助组长评议和互助家庭星级评定,公示评定结果,强化结果应用,有效增强了党员群众的政治荣誉感、社会认同感和主观能动性。
三是开创承诺践诺互助模式,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围绕提升思想素质,通过主题党日、院坝会议、日常互访等形式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行动自觉。围绕壮大村级产业,组织动员农户抱团发展,共同学习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当家产业实现全覆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培育文明新风,开展文化兴村、依规治村、移风易俗开展乡风互助、民俗文化体育等活动,民情民风更加淳朴。促进邻里和谐,推动党员与群众围绕邻里家事、纠纷化解等建立互助关系,在“你帮我促”中构建了守望相助、睦邻友善的邻里环境。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开展绿水青山共守护、生态家园共建设等绿色互助活动,共建美丽生态宜居新家园,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蔚然成风。
湘西经济开发区华灯初上。(张术杰 摄)
四是衔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引导群众参与村里发展,互助组成员生产技术互帮、市场信息共享、上下游产业链互通,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全州1700多个党员领办、创办致富项目带动20余万农民就近创业就业,7800多家农民合作社吸纳60多万群众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清零。引导群众严守村规民约,以互助组为单元相互监督提醒,共同反对邪教和抵制黄赌毒,互助处理家事和化解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引导群众参与村级治理,互助组划分美丽乡村建设责任区,做到户户参与、人人有责,保持村寨自然风貌,定期整治环境卫生,互助做好庭院美化,1500多个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引导群众参与村风整顿,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乡村,全州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470个,其中全国文明村7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全面提升。(文/《湘西工作》编辑部 彭钰 张清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
作者:彭钰 张清华
编辑: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