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湘西10月22日讯(通讯员 杨树人 田子方 彭晗)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观众,都对影片里文工团的女演员王芳记忆犹新,她勇敢坚毅,不怕牺牲的英勇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在凤凰古城,就居住着一位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抗美援朝女战士刘贵英老奶奶。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让我们通过老奶奶的讲述,去追忆那段烽火岁月。
15岁圆了参军梦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一提起70年前入朝作战的经历,刘贵英老人就会激动地唱响这首激昂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虽然已是86岁的老人,但她依然精神矍铄,回忆战火纷飞的年代时,思路清晰,激情澎湃。
刘贵英老人是贵州省思南县人。1950年9月思南县获得解放,她刚好初中毕业,中学英语老师要带学生去铜仁军分区报考军事干校,刘贵英听说后也想去报考,可是她父亲不同意,说她年纪太小,不懂事,为了怕女儿偷跑出去,就把女儿关到楼上。当时,刘贵英家的楼下住着一位解放军首长,心想他能帮上忙,于是就使紧跺楼板,并大声哭喊,从而惊动了解放军首长,这位首长要求刘贵英父亲放人。“得知关我的原因后,解放军首长就做我父亲思想工作,直到深夜我父亲才勉强同意。”
几天后,刘贵英在没有见到父母亲的情况下,披红戴花,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步行前往铜仁去接受部队的挑选。那时,思南到铜仁没有公路,全是山路,他们在一个叫苗王坡的地方遭遇了土匪抢劫,所有随身物品都被抢光。经过五天的艰苦步行,最终安全地到达了铜仁。经考试合格,刘贵英光荣地当上了解放军战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四十六师教导队,由于她有文艺特长,又调入师文工团话剧组。当时她还只是一名15岁的小女孩。
刘贵英的军人证明书。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中朝边界,开始了伟大的保家卫国战争。刘贵英所在部队于1951年秋冬时节开赴中朝边境,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为总预备队准备入朝参战。
刘贵英获得的抗美援朝奖章和纪念章。
带伤入朝参战
在中朝边境,刘贵英跟随部队进行了近一年的强化训练,以适应东北地区严寒气候,为开赴朝鲜战场作准备。
训练过程中,刘贵英吃了不少的苦。当时,中国和朝鲜都没有空中防御能力,入朝必须在夜间行军,所以训练都是在夜间进行。“夜行军训练都是几十公里,背着背包啊,什么东西都背着。我们练了几个月,那黄军装都变成红色的了,为什么是红色的呢?那汗水湿透把皮肤都磨出血了,所以就变红了。我还背个小提琴,个子又矮又小,那练兵真的比上战场还辛苦。”
刘贵英和她的战友们在朝鲜战场合影。
此时文工团正在排练小话剧《阵地》,效果组用麻绳缠火药造假手榴弹,刘贵英跑过去帮忙差点丢了性命。在搅拌火药时因用力过猛引起了爆炸,当场将刘贵英炸昏在地,脸和手被炸烂。同志们立即用担架抬她到卫生所急救。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和战友们的关爱下,她战胜了伤痛。
刘贵英在朝鲜战场拉手提琴。
1952年年末,部队完成了装备改造即将入朝,考虑到刘贵英年纪小又带伤,就安排她和几名“小鬼”留守后方。得知消息后,刘贵英和几名小战士哭闹着要去上前线。经过再三请求,终于得到批准。
于是,刘贵英带着尚未全愈的伤痛,和战友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满怀豪情地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战场。
战场遇险是家常便饭
在战场上,为了防止敌军飞机轰炸扫射,部队都是夜间行军,睡觉都是在潮湿的坑道里,松树棒棒就是床,衣服就是枕头,一觉醒来都能捏出水。刘贵英和男同志一样,背负着三四十斤重的装备,每天跋山涉水前往战役目的地,连续一个月没法换洗衣服和洗头是常事,身上长满了虱子和寄生虫,对此,刘贵英是记忆深刻。“身上全是虱子,有时候跑到老乡家向他们借个铜锅,脱下衣服放到锅里去煮,衣服上全是白白的一层,都不敢抓,太肉麻了,那个锅上全是白的,就像煮豆腐脑。”
作为女同志,难免会遇到生理上的不便,尤其是洗澡问题,有时候只好因地制宜利用炮弹坑的积水解决难题。“大家围成一圈,在里面简单地搓一搓就算洗澡了。”还有,女同志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防护措施,“有时候男同志架着我们过河,河面上都是一片血水。”
身在战场遇险是家常便饭。部队防守在朝鲜西海岸,以防止美军从此地登陆。由于距离三八线比较近,为了隐蔽,他们都住在山下的坑洞里。刘贵英记得,有一次天气睛好,大家都在团部坑洞外进行练声,被敌机发现后疯狂地着向着他们驻地丢炸弹和机枪扫射。“只听见‘轰轰’地爆炸声,炸弹把生活组的坑道口炸塌,在河边洗脸的两名战友牺牲。”
刘贵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立功证书。
战争是残酷的,但刘贵英毫不畏惧。战场上,她多次深入前沿阵地,参加对敌喊话,既当文工团员又当护理员,参加抢救在战斗中的伤员,为重伤员倒屎倒尿,洗脸喂药,还要安抚伤员情绪。“有时候伤员情绪不好的时候,也骂我们要打我们,但我们都忍受,因为他们是为保家卫国负的伤,我们受点委屈没有什么。”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刘贵英的奖章证书。
穿越封锁线上最前沿阵地
1953年春夏时节,刘贵英所在部队参加了夏季反击战,以逼迫“联合国军”回到谈判桌前。为了鼓舞前线部队士气,有一次,部队决定派遣一支文艺小分队深入最前沿阵地慰问指战员。经过强烈地请求,刘贵英成为小分队唯一的一名女战士。去前沿阵地必须通过三条封锁线,每条封锁线都有一个必经的道口,敌人是24小时用机枪封锁。为了减少伤亡,他们选择晚上进行穿越。刘贵英至今对穿越封锁线记忆深刻。“那封锁线很窄很窄,敌人是每一分钟每一秒都有机枪扫射。当时我呢,走在中间,个子小一点,通过道口有优势,就过去了。”
由于刘贵英人小机灵,很幸运地躲过了敌人的机枪子弹,毫发无损地穿过了封锁线。但前去接应他们的那位志愿军战士为了要照顾他们,却被无情的子弹击中,英勇地牺牲在了封锁的道口上。想起牺牲的战友,刘贵英情不自禁地哽咽落泪。
在阵地上,刘贵英与指战员们谈心拉家常,为他们写血型、写家信,用快板表演小节目,代表部队首长作战前动员,给指战员们以极大地鼓舞,战胜敌人的心信更加强烈。虽然过去了几十年,刘贵英仍然没有忘记当时演唱的内容:“朝鲜战场传捷报,祖国建设情绪高。前方传捷报后方建设好啊!后方盼着多打胜仗立功劳……”
刘贵英与朝鲜女孩在一起。
刘贵英不怕牺牲,勇于上最前线为战士服务的精神,深受指战员们的好评,战后刘贵英荣立三等功奖章,并被朝鲜政府授予军功章一枚,整个文工团只有她一人获此殊荣,为捍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贡献了青春年华!
经过敌我双方几轮谈判,1953年7月28日,朝鲜战争正式停战,恢复和平。此后,刘贵英和战友们留在朝鲜,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4年3月,刘贵英先期离开朝鲜回国,五十年代末与丈夫转业后分配在湘西凤凰再次建功立业,先后受到湘西州委州政府的表彰和湖南省委、省军区表彰,以及县里的表彰。
刘贵英与丈夫的结婚照。
刘贵英如今儿孙满堂,生活无忧。她说,和牺牲的战友比,幸福多了。但我们不能忘记抗美援朝那段历史,要教育下一代珍惜新时代的和谐生活,更好地建设国家,要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起来,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来源:红网
作者:杨树人 田子方 彭晗
编辑:李艳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