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永顺:首车镇实施“种+养+加”发展模式助农增收
2020-11-24 10:43:36 字号:

永顺:首车镇实施“种+养+加”发展模式助农增收

红网时刻通讯员 彭建国 杨勇 湘西永顺报道

近年来,按照永顺县委县政府产业“南提质、北扩面”发展思路,首车镇立足现有资源,创新产业开发新机制,实施“油茶+薯类+养殖”的发展模式,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油茶产业突破2万亩,建成薯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家、年出栏生猪2万头以上养殖场2家,培育腊味加工企业1家,促进了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WechatIMG8.jpg

思想引领 党建先行

一是注重镇村干部队伍建设,真正把支部建成坚强的保垒,把党员变成先锋和旗帜,把能人培养成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二是以“互助五兴”和五树五建为抓手,全方位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成立了首车镇乡贤联谊会,建成了乡贤馆,激发全镇人民积极投入兴产业促脱贫的热潮;三是多措并举,夯实村级执政之基。通过选派非公企业优秀员工到村挂职,注入现代企业管理活力;创新利益联接机制,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通过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村级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农村治理新模式。2020年底,龙潭居委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龙珠村突破10万元,其余5个村均超过5万元以上。

WechatIMG9.jpg

因地制宜 选准产业

首车镇田地有限,加之支持马鞍山水库、龙吉高速、209国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占去了大量土地。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把油茶作为当家产业全力打造,因为油茶既是生态林同时又是经济林,大面积种植可保护猛洞河生态环境。在推进油茶产业进程中,克服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管护、收益六大难题,探索总结出了“5221”油茶产业新模式:即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模式,先把农户闲散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整合产业扶贫资金,统一组织油茶新造和前三年的管护,在油茶没有收益的前三年,土地流转户不收取土地租金,待油茶有收益后,把油茶纯收入按照“5221”的模式进行利益分红,即入社的贫困户50%,土地流转户20%,合作社20%,村集体10%。沃康公司负责茶果的精深加工和销售,按照此模式,6年来,该镇累计新造油茶12178.6亩,老油茶低改4000亩,2020年新造油茶的受益面积近7000亩,实现了全镇贫困户入社全覆盖,分红人人有。

延伸产业链挖掘新动力

油茶产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既要解决好油茶管护问题,又要实现土地当年有收益,该镇走出“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和“农产品变商品”的油茶林下套种新路子。

WechatIMG10.jpg

一是套种促增收。利用初植的油茶苗树冠小、土地空隙大的特点,在油茶林下套种矮杆作物,有效破解油茶产业发展前期管护投入大、当年无收益难题。2020年,全镇整合油茶管护资金和套种奖补资金252万元,合作社和农户自筹资金300万元。在油茶林下套种红薯1500亩、土豆1650亩、药材2000亩、黄豆花生等矮杆作物1800亩,套种面积达到6950亩,占新造总面积的52%。红薯收益亩产5000斤,市场收购价0.5元/斤,亩产总收入2500元,除去种植成本800元,每亩纯收入约1700元。土豆收益亩产2200斤,市场价1元/斤,每亩总收入2200元,除去成本1000元,每亩纯收入约1200元,且土豆和红薯可以轮作,可实现纯收入3000元/亩,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实现了给油茶林4次翻土、2次施肥,更好的促进油茶苗生长。

二是建厂增内质。为进一步提高土豆、红薯的经济价值,该镇整合了东西部协作资金、湘潭对口帮扶资金、省直驻村工作队配套资金以及县扶贫办资金共计1218万元,建成了高标准薯类淀粉和粉丝生产线两条,实现年加工薯类农产品1万吨以上,年产淀粉和粉丝1500吨以上,年纯收入300万元以上,年上缴分红87万元,同时解决大部分农村留守人员和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就业创业难题。

WechatIMG11.jpg

三是合作谋共赢。为全面发挥薯类加工厂在全镇整个产业链中的引擎作用,在县经投公司的支持下,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湖南喜兰食品有限公司,公司负责薯类加工厂的生产和经营,即加工厂的资产属县经投公司所有,生产经营权交喜兰公司,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作为喜兰公司生猪养殖场的主要饲养原材料,实现加工厂零排放目标。同时原料种植环节交由各村专业种植合作社按生产线加工量实行订单供货,喜兰公司按0.01元/斤标准补助村集体经济。既让油茶、薯类共生互补,相得宜彰,又让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来源:红网

作者:彭建国 杨勇

编辑:欧阳琴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