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湘西12月31日讯(通讯员 姚俊锋 张克宁)高过十米重达数吨的木塔,仅凭风力就能转动自如,中国在历史上有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科技发明与机械装置。湘西泸溪县浦市镇江东寺地藏殿的转轮藏,据说风动藏响,声传十里余外,建于明代可惜后毁于文革。日前,泸溪县有位72岁的老木匠宋秀崇,根据儿时记忆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制作出了缩小版的转轮藏,还原了这一千年技艺。
江东寺于宋嘉定年(1209-1224)始建于泸溪县浦市镇浦峰村,又称石林精舍、三峿寺。明代沅水肆虐,泛滥成灾,江东寺被大水毁于一旦。随后,佛教信徒在江东村择址恢复重建三峿寺因此更名为“江东寺”。江东寺的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气势恢弘,殿宇轩昂,正殿中央供奉如来佛祖塑像,十八罗汉侧立左右。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为两层木质构架,雕梁画栋,形神兼备;地藏殿中有一转轮藏,据说风动藏响,声传十里余外,为国内所罕见。文学大师沈从文经过沅江时曾在此流连数日,据说就住在江东寺内,并在此初步完成了《泸溪·浦市·箱子岩》手稿。
沈从文描述转轮藏云:“寺侧院竖立一座转轮藏,木头作的,高三四丈,上下用斗大铁轴相承。三五个人扶着有雕刻龙头的木把手用力转动它时,声音如龙鸣,凄厉而绵长,十分动人。据记载是仿龙声制作的,半夜里转动它时,十里外还可听得清清楚楚。本地传说天下共有三个半转轮藏,浦市占其一。”
宋秀崇从十几岁就开始拜师学习传统木工,但为了复原这一千年技艺,还是前后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他到处拜访附近老艺人和曾居住在寺院旁的农户,记录整理资料和施工图纸。同时,在具体施工时又自制了锯、刨、凿、铲等十多种木工工具,沿用古老的卯榫技艺进行制作。
据他介绍,转轮藏共有七层通高13.5米左右,悬空竖立在低于地面直径4.6米的生铁轴托上。最为复杂的就是转轮藏中间的藏芯轴。由于整座藏的重力均靠它来承受,要达到用两个手指轻轻一推,就会轻快平稳地转动起来的效果,就要让各方重力均等,使合力趋近于零。如今我们看到的轴分为八面,共有88个卯眼但位置各不相同,可谓独具匠心。
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用法也极为上乘。1933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前来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隆兴寺考察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曾高兴到发狂。他不顾危险与尘污,手扶梁架欣喜留影并称赞:“转轮藏殿梁架的结构,可以说是建筑中罕见的珍品,木构建筑之杰作。”
转轮藏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设木轴,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主要有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店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转轮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清代转轮藏、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因此称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书中对转轮藏也有相关记载。书中记载,转轮藏是一种八角形经橱,中间有轴可以转动。转轮藏是南朝梁代傅翕所创,唐宋颇为流行。佛道教义认为,推动转轮藏旋转一周与诵念经书一遍同样取得功德,这就为那些不会识字念经的信众提供了方便。
另外,为轮藏设立的专殿,俗称为“藏殿”。或作塔式建筑,如现今北京西郊颐和园内万寿山之前,有为帝后礼佛诵经之处,正殿为两层楼阁,两侧各有双层八角形配亭。亭内有木塔贯穿楼阁,储存经书佛像。塔中有轴,地下设有机关,可以转动。轮藏首创于江浙一带,故以南方寺院特为盛行,尔后乃推及至北方地区。
宋秀崇回忆说,儿时曾从底部钻入依靠中轴旁的木架而上,每每爬一次都要一个钟头时间。据他介绍,儿时江东寺对他最大的吸引力当是“地动藏响,声传十里余外”号称全国“三个半藏”的“半个藏”转经轮,是为汉族地区仅有、佛教界极富盛名的经轮。宋秀崇介绍说,因为转轮藏底部为生铁所铸铁盘,木质中轴压在上面转动,产生的声浪再经木塔从顶部传出,几个轮回才产生了这种特别的声音。而沈从文也写到,须几个人同时发力,方可转动,“声音如龙鸣,凄厉而绵长,十分动人。”。
据泸溪文物部门和老人们介绍,1967年10吨生铁铸成的转经轮被毁,上面有1688个人物雕像,被拆毁的地藏殿木材盖了公社的一所学校后,竟然还有剩余。宋秀崇作为土生土长的浦市人,希望有生之年能够重造地藏殿,复原转轮藏这一千年古迹。
来源:红网
作者:姚俊锋 张克宁
编辑:欧阳琴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