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冬(右)与技术人员交流种菇技术。
红网时刻湘西3月8日讯(通讯员 田景明)3月6日,走进凤凰县阿拉营镇黄丝桥社区“凤凰宏宇生态农场”,满眼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棚内一万多个菌棒长满了一簇簇小伞似的蘑菇,一个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正领着七八个妇女采的采菇,装的装箱,忙得不亦乐乎。他就是原“凤凰宏宇竹鼠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现“凤凰宏宇生态农场”场主田忠冬。
“从2月20号到3月初,农场每天有2600多斤蘑菇通过冷链发往上海销售,毛收入有6000多元。”田忠冬看着一箱箱当天待发的蘑菇笑着说道。
种菇之前,田忠冬一直从事竹鼠特种养殖,拥有养殖场地2000多平方米,存栏种竹鼠300多套、年出售商品鼠一万多只,收入380多万元。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85户,年分红20多万元。2019年中组部《乡村干部报》曾以《湖南这位‘竹鼠达人’也是‘扶贫高手’》进行了专题报道。养殖场先后被省、州、县分别授予“湖南省金牌竹鼠养殖基地”“湘西自治州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合作社”“凤凰县爱心企业”。田忠冬也先后获得“湖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先进工作者”“农村科技致富能人”等称号,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竹鼠王”。
正当田忠冬的竹鼠养殖和经营干得顺风顺水,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2019年底“新冠”阴霾向神州大地汹涌袭来,为配合政府“抗疫”,田忠冬主动关停了自已的竹鼠养殖基地,并把近万只竹鼠做了无害化处理,损失百多万元。
“关停竹鼠养殖就像刮我心子尖尖一样痛。”说起关停竹鼠养殖,田忠冬的泪水不禁在眼眶中直打转。
那段时间里,田忠冬像丢了魂一样,人也瘦了,脸也变黑了。家人和朋友都劝他放弃养殖事业,和在吉首的儿女过上安逸的养老生活,但是基地是他的命根子,割舍不去,同时又有一份牵挂挥之不去。
田忠冬记得,基地关停的那一天,10个员工有9个收拾东西结账走了,只差家住落潮井镇唐桥村的龙水花哭着不肯挪步,她家4口人,丈夫因下地劳作,不慎摔伤已在家养病半年,2个孩子在读书,家里开支全靠她在养殖基地每月3000元的务工收入过活。
基地关停了,龙水花也失去了稳定的收入保障,家里丈夫和孩子都需要照顾,现在年纪大,在外也不好找工作,龙水花对未来感到无奈和茫然,迟迟不肯离去。田忠冬除了好言相劝外,向她保证基地半年内一定会转产成功,到时优先请她回来工作。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田忠冬决定进行第二次创业,他上贵州考察过养鱼、到宁乡考察过养猪、下广东考察过种菇。经过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决定转型种菇。
为了掌握种菇技术,他买来相关技术书籍,白天和工人们建菇棚,晚上在灯下啃技术资料,经过近一个月奋战,11月底,蘑菇大棚建成了。为夯实种菇技术,他又到“湖南绿牧科技有限公司”拜师学艺,该公司负责人被田忠冬创业故事所感动,选派技术人员手把手地给他传授技术,并和他签订了蘑菇包销合同,产品全部远销到上海、广州、长沙等大城市。
打通了销售渠道、克服了技术瓶颈,田忠冬心里有了底气,2021年元月一次性从“湖南绿牧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一万多个菌棒,2月底开始产菇,3月初达到日产菇1500多公斤,每天产值6000多元,日净利润4000多元,基地转型转产成功,田忠冬在当地又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达人”,实现了由“竹鼠王”到“蘑菇王”的华丽转身。
“我们是苦瓜搭到‘旱菜’红”。种菇产业日渐向好,原来在基地务工人员又被返聘回来,其中就包括了龙水花。
“在这里打工,每天有70多块钱收入,再也不用担心返贫了。”在家门口重新找到工作的龙水花很高兴。
重返基地务工,龙水花笑得很开心。
“社会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也是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稳住了实体经济,就稳住了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盘,就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随行的凤凰农业农村局项目负责人李树清感触很深。
临别,环顾田忠冬种菇场,只见门前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枝头已露出嫩芽,尽管艰难,春天还是悄悄地来了,拖着大团大团的彩云。
据了解,为帮助县内像田忠冬一样的实体经济走出“疫”后影响,凤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使全县十多家特种养殖实体摆脱了“疫”情,实现了扭亏增盈,助推实体经济稳定向好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田景明
编辑:欧阳琴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