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90年5月7日,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展开,为保护母亲河——长江,立起了一道巨大的生态屏障。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长期以来,由于人为破坏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特别是过度采伐森林,长江流域森林植被大量减少。到1984年,水土流失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1%。
为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1989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计划出台,计划用30到40年的时间,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森林2000万公顷。
1990年5月7日,林业部举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新闻发布会,宣布这一建设工程的全面实施。这是我国继1978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后,又一宏伟生态建设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30多年来,在生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相关部门统计,一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8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19.9%提高到29.5%。二期工程完成造林352.3万公顷,低效林改造 22.1万公顷。不仅构筑了防护林体系,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长江保护法》,并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出台的专门法律。
来源:芒果云
编辑:欧阳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