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红军女儿队:一曲中华巾帼史的千古壮歌
2021-06-11 09:39:54 字号:

红军女儿队:一曲中华巾帼史的千古壮歌

在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里,在红二、六军团英勇壮烈的反“围剿”斗争中,湘西各少数民族女性组成的“红军女儿队”,以最真挚最热烈最顽强的方式融入到革命洪流之中,为中华巾帼史谱写了一曲凄美悲壮的千古传奇。

任弼时亲自命名“女儿队”

1934年11月,在十万坪大捷的第三天,红军在杉木河搭起了扩红台。妇女委员陈罗英在会场上唱起了《妇女歌》:“姐姐妹妹快入妇女会,打土豪,分田地,努力向前走;反压迫,反剥削,坚决革命,男是好汉,女是英雄,平等自由。”歌曲激昂,听得台下贫苦妇女热泪涟涟、心潮澎湃。通过宣传鼓动,龙家寨及周边的妇女们踊跃报名,向冬梅、张金莲、马忆湘、李桂香、龙金香、张玉儿、田三姐等土家族、苗族妇女纷纷参加到红军队伍中。

任弼时为这支由湘西各族女性组成的红色地方武装亲自命名“红军女儿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湘鄂川黔边第一支红军女儿队。到1935年底,湘西各县建立红军女儿队218支,多者30—40人,少者十余人。

平时,红军女儿队负责宣传男女平等,禁止养童养媳和纳妾,提倡男女婚姻自由,帮助红军洗衣、缝补衣服、做军鞋,战胜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加紧生产,将一批批被服鞋帽送到红军战士手里。据1935年1月统计,永保县共送交军鞋5200多双,郭亮县送交军鞋5800多双;战时,红军女儿队帮助红军运粮食、送子弹、抬担架,甚至直接参战。她们既是卫生员、炊事员、宣传员,又是扛枪打仗的战斗员。

深情壮烈谱巾帼传奇

在根据地反“围剿”斗争中,红军女儿队涌现了一批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她们以深情壮烈演绎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

英雄母女同走长征路。红军在杉木河扩红时,杉木村贫困妇女张金莲带着年仅13岁的女儿范琴芳一起报名参加红军。贺龙看到又小又瘦的范琴芳,就问:“小姑娘,你这么小,到队伍上来可苦得很啊!”“我不怕苦!”范琴芳很坚决地回答。见到张金莲革命意愿强烈,红军任命她为龙家寨女儿队队长。1935年11月,母女二人随着红军队伍开始长征。张金莲随贺龙在红二军团当卫生员,范琴芳跟随萧克在红六军团政治部当宣传员。母女二人共同经历长征路上严峻考验,与战友们到达陕北。

田三姐冒死救护伤员。1935年4月,红军主力撤离龙家寨乡。杉木村后寨的土家族妇女田三姐冒着生命危险,把大腿受伤化脓的红军排长小张接回家。白军回转后,她声称这是几年前失踪的弟弟回家了,并给保长王安之送礼,给“弟弟”上了户口,巧妙地躲过了民团的多次清查。一个多月后,小张的伤终于养好,田三姐又护送他绕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桑植县的南岔找到了红军。

桑植女儿激战陈耀汉部。1935年4月,桑植普子塔地区(冉家坪村)一支以土家族为主、有30多人参加的女儿队,配合红军与敌陈耀汉部作战,表现非常顽强。后来这支女儿队正副队长被俘,坚贞不屈,均牺牲在敌人酷刑之下。

王长姑掩护战友身先死。1935年10月,龙山县比溪乡游击大队交通员、女儿队队员王长姑把女儿寄养妹妹家中,追赶并参加了红军。她与20余名红军战友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国民党乡大队长姚明阶带的100多人。王长姑掩护同志突围负伤被俘。面对敌人明晃晃的大刀,她昂首怒斥,惨死在敌人屠刀下。

被截蒙难留悲歌

1935年11月,面对敌人30万大军“围剿”,红二、六军团实施战略转移。驻在桑植县朱家台的红军为保证按时与大部队会合,决定先行转移红军医院,由龙家寨女儿队护送伤员从木船撤离。

11月12日,两船红军伤员和一船女儿队队员,从朱家台出发。起程前,两地红军原计划护送接应,但因双方消息未能顺利交接,让敌人钻了空子。船老板张加生暗地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白匪团长王碧泉。

13日凌晨,当船开到幽深狭长的狮子潭时,突然从对面山上桐子林里冲下来30多个团防武装,他们一边朝船上疯狂打枪,一边狂叫乱骂。伤病员毫无自卫能力,30几名红军女儿队队员没有武器,有的当场被子弹射中牺牲,有的被冲下激流生死不明。

被截后,红军伤员全部被白匪杀害,女儿队队员们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她们有的被敌人侮辱强占,如王碧泉强占女儿队小江做了“压寨夫人”;有的被当作牲口一样售卖,呛着血泪、忍辱负重过完余生,如李桂香被卖给王兴富做牛做马;有的机智逃离魔掌,或是回到地方继续追随留守的红十八师英勇战斗,或是幸运地在麻栗溪找到了红军大部队……

湘西女儿情永铭在丰碑

龙家寨女儿队队长张金莲和年仅14岁的女儿范琴芳逃脱虎口后,跟着红军部队开始长征。母女俩既要战胜长途跋涉的劳累和饥饿,又要当好红军队伍的卫生员、后勤员、宣传员。有一天,贺龙派通讯员专门来请母女俩去吃饭。他看见张金莲母女俩,引以为豪地说:“了不起!母女都走上长征的道路。母亲是英雄,女儿也是英雄,古往今来,有几个像这样的英雄母女?到了延安,我要请个作家为你们写本《母女英雄传》!”

红军长征胜利后,范琴芳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三五九旅随军剧团团长。1938年冬,她随王震参加抗日战斗,日军的弹片无情地夺走了范琴芳18岁的生命。消息传到延安,张金莲悲痛得晕了过去。想到女儿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牺牲,她感到十分光荣,坚强地挺了过来,在延安保幼院悉心照料烈士遗孤们。

新中国成立后,张金莲毅然离开繁华的北京,回到了偏僻的家乡。政府给她修的新瓦房,她送给村里做小学,自己仍留在破旧的木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年困难时期,她把国家配给她的42斤大米,拿出来供养20多名无家可归的孤儿,自己却挖葛根,咽野菜,吃得人都浮肿了。1989年,张金莲怀着对女儿的无限思念在杉木村去世。

轰轰烈烈地离开,平平淡淡地归来。一定要用文字把英雄的红军女儿队记录下来——和贺龙想到一块儿了的,是苦难童养媳出身的女红军马忆湘。新中国成立后,马忆湘创作了长篇小说《朝阳花》,湘西女儿们就像永开不败的朝阳花,她们的英雄事迹、慷慨悲歌得以在文字中永生。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湘西女儿们,用热血、泪水、生命注解了女儿深情,诠释了英雄本色,用深情、真挚、顽强谱写了悲壮凄切的革命传奇。她们的事迹至今在流传,她们的名字已被人们铭记。

来源:湘西州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杨姝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