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在泸溪寻找金庸
2021-10-30 17:25:15 字号:

在泸溪寻找金庸

微信图片_20211030131753.marked.jpg

金庸笔下的沅水和武水汇合处泸溪老县城原貌。 龙赞才 摄

2018年10月30日,戊戌年的深秋,著名作家金庸与世长辞,享年94岁。

噩耗传来,橘乡含悲,铁山垂首,沅水呜咽。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更是一代人心中的“大侠”。这位“大侠”,与湘西,与泸溪,结下了不一般的奇缘。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他荣誉等身,拥有新闻学家、企业家、著名学者、政治评论家、大学教授等诸多光环。

微信图片_20211030131805.marked.jpg

金 庸。

那么,金庸是否到过泸溪,怎么来到泸溪,在泸溪又做了些什么?偏远的泸溪,在金庸的人生旅途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怀着一个疑问,揣着一份好奇,春寒料峭时节,笔者在武陵山下,沅水之滨,寻找金庸的足迹,寻找金庸与泸溪的传奇故事。

微信图片_20211030131809.marked.jpg

金庸笔下的铁掌峰 : 位于沅水江畔,左右奇峰绝壁,直插蓝天。 龙赞才 摄

漫步沅水、武水之滨,俯瞰江河激荡,回望历史烟云,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江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翻开历史,俯仰古今,最早的文明都发源于河流,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长江黄河滋养了华夏五千年文明。

泸溪,地处偏远,因为一条沅江,裹挟豪情,汇聚百川,穿越千山万壑,一路奔腾而来,赋予了芸芸众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更涵养了这方水土独特的地域文化,催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神话传说。

2017年,在沅水岸边的那个名不见经传叫下湾的地方,连续数月的考古发现,取得了重大成果,发掘出来的陶器等远古遗存,令世人震撼……这足以表明7800多年前,当地生产力发展进步惊人。

顺江河而下,在下湾下游10余公里处的辛女村,被誉为盘瓠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地。盘瓠英勇顽强,辛女诚信聪慧,他们尚武、轻财、重诺的文化因子,历经千年传承发展,形成了强大基因,流传沅水两岸。这种文化也感染着熏陶着那些南来北往的路人、过客。

微信图片_20211030131811.marked.jpg

金庸划定的武侠版图中,铁掌峰赫然在目。

千百年来,因为一条沅江,一条武水,一条古驿道,泸溪成为中原地区人们避战迁徙、经商过境、官员迁徙、部队征伐的重要节点。同时,这里凄美的民间传说,灿烂的文化基因,优美的风景名胜,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于沅水之滨,徜徉于百里苗乡,浸润于文化之中,赏风景,悟人生,尤以屈原、王昌龄、沈从文等一批文人为最。

屈原满怀忧国忧民之情,溯流而上至泸溪,呕心沥血,写出了《涉江》《橘颂》《山鬼》等旷世名篇;王昌龄赴任龙标尉溯沅水而上途经于此,满怀深情地留下了“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千古佳句;朱熹结缘浦市,曾惊叹“梯云石蹬羊肠绕,转云飞流白云斜”;明代移居泸溪的江西曾氏兄弟常哼唱弋阳腔,与辰河戏揉合,形成了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辰河高腔;当年,沈从文辗转泸溪时,出产《泸溪·浦市·箱子岩》《老伴》《塔户剪纸花样》等众多名篇佳作……

微信图片_20211030131814.marked.jpg

郭靖与黄蓉寻武穆遗书路线图。

70多年前,东起福建厦门,西至四川成都的湘川公路全线贯通,途经泸溪,沿峒河蜿蜒西去。这条公路的开通,意义非凡,让泸溪成为上云贵、下湖湘的重要地理节点。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一大批老师、学生、士兵、商人、难民等从北京、浙江等地而来,途经泸溪,向云南、贵州、重庆等地转移,在转移的人群中就有一个气宇轩昂,行色匆匆的青年才俊查良镛(金庸),他计划去陪都重庆读大学……

或许,在金庸的身上印证了那句古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浙江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土地富饶,景色迷人。1924年金庸出生于海宁盐官镇,他是查家第22代孙。查氏家族,乃是显赫世家、书香门第,文名绵延、人才辈出,查家“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祖上有查慎行、查伊璜等历代名人,康熙皇帝在其宗祠外的门联上题的“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实非虚言。

正是在这种美好的环境中,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度过了童年时代,完成了小学教育。他在钱塘江畔,观海潮,露过营,听故事……雄阔的海潮,厚重的文化,孕育了金庸刚中有柔的气质,奠定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厚的文学素养。

1937年8月13日,日军攻打上海之后,战火的硝烟迅速波及浙江,年少的他在乱世流离中遭遇死里逃生、丧母之痛、学校劝退……

求学之路,满是坎坷曲折,但他依旧保持着好学的精神。1942年4月,战争仍然在继续,日军空袭衢州城,一颗颗炸弹从天而降,金庸读书所在的忂州城到处布满了废墟。民众纷纷外出逃难。时至5月24日,忂州的金华和兰溪沦陷,整个浙江危在旦夕。衢州中学被迫停课,并且提前安排了毕业考试,全校学生提前毕业,自此师生各自流亡。

金庸的高中生涯就这样在战火连天中匆匆结束,那些读书、狂傲与战火并存的日子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离开学校,与朋友分别后,怀揣着考取大学的梦想,拿着学校分发的那笔微薄的“回乡费”,无家可归的金庸又该走向何方,去哪里读书学习?

经过一番了解和思索,他把目光投向了陪都重庆。

长途跋涉几个月,1942年冬天,疲惫不堪的金庸来到了湘西泸溪境内,此时盘缠将尽,重庆似乎更加遥不可及。当时,战火已烧至长沙、常德等地,沦陷区的国民党机关、军事部门、学校和大量的难民纷纷迁来或流入泸溪,泸溪成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

金庸一路西来,所遇艰难困苦,可想而知。颠沛流离的他突然想到自己有一位同学家在泸溪,他决定前去投靠。

在金庸最是穷困潦倒之时,是湘西,是泸溪这方水土这方人先后两度收留了他。泸溪成为他的避难所、“桃花源”。

在铁山河渡口,武溪镇大溪村梨子坪寨杨必乾老人,现年93岁,他回忆说,他儿时看到大溪到老县城花果山脚下,种了许多油桐树,每年春天,桐树花开,一片雪白,十分好看。每到秋季,他家收获桐籽300多担,榨油2000多斤,销到老县城“济昌和号”。

泸溪地处沅水中游,武溪、浦市是水运中转码头,也是湘西的地理要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处于大后方,成为桐油、木材、黄豆、芝麻等山货特产的重要集散地。在武溪,工商业形成了以饶德记、裕庆祥、金元泰、张富兴、龚和兴、龚顺记、石义昇、恒盛湘、姜福泰、济昌和号等众多商号。

现年93岁章昌育,原是潭溪人,12岁时迁到县城街上生活。他说,当时一些商号还在苗乡八什坪、洗溪一带置有山林、田地,一些商号都有江浙财团的背景,如济昌和号专门经营桐油生意,老板系江西人,而管事又是从南京聘来的。

1942年冬天,因为距离重庆招生考试的时间尚有时日,金庸来到泸溪一个农场,决定安顿一段时间,等条件好转一些,再起身去重庆,于是就在同学哥哥的农场中一边帮忙经营一边复习功课。

这里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地人们的热情与善良令他倍感亲切,在爱上泸溪的同时,金庸也爱上了著名作家沈从文以及他的作品。沈从文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泸溪之美,“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着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

转眼间到了次年夏天,该是起身的时候了,金庸挥手与同学以及其家人告别,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片带给他许多美好回忆的土地,踏上了赶赴重庆的旅途。

在重庆,他成功考取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专修国际法,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读书期间,复杂的政治风云,磨炼了他的气质,锻炼了他的观察能力,形成了他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因不满校内的所谓“职业学生”得罪了校方,被勒令退学。意外失学的他,顿感前路渺茫,便求职到国立中央图书馆工作,因工作太过安逸,填充不了一颗充满激情的心。1945年初,他最终选择创办《太平洋杂志》,然而受战火影响,纸价疯涨,无奈之下,杂志流产。办刊失败,金庸备受打击,穷途末路的他又该何去何从?

然而命运似乎又一次眷顾了金庸,或许是冥冥之中有定数,或许是与泸溪缘分未尽之故。此时,他在泸溪那位同学的哥来重庆办事,十分巧合与金庸再次相遇。同学哥哥邀请金庸前往泸溪代为经营农场,并承诺如果经营有方,能够栽植油桐树,便送金庸出国深造。出国留学对金庸来说,是内心对学业的殷切渴望。

湘西人的热情真诚,打动了金庸的心。金庸提出带自己的同学余兆文一同前往,泸溪同学的哥哥爽快地答应了。

再次来到泸溪,在农场工作之余,金庸继续读书学习,并尝试着把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诗经》中纯美爱情和淳朴民风一直牵动着他的内,他曾尝试过翻译,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继续。

泸溪,是山的世界,亦是歌的海洋,更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在这里,他或聆听盘瓠传说,或欣赏辰河高腔目连戏,或踏寻伟大诗人屈原的足迹,或探上古悬棺之谜,或上天桥山看千年古银杏,或去长岭砍樵……到了冬天晚上,金庸与当地人们一起围着篝火,一边大碗喝酒,一边唱山歌,一边吃烤红薯。酷爱音乐的他,于荧荧火光中,掏出铅笔,铺纸膝盖,将这些山歌一句句一首首记录下来。短短时间里,记了厚厚的三大册千余首。

这样的日子,温暖而轻松。可是,也有感伤与忧虑之时,特别三五月圆之夜,行走于沅水江畔的他,也曾想到半途而废的大学生涯,何时有机会重返象牙塔?也曾想到战乱中流亡中多年未见的家人如今身在何方是否平安?浓浓的乡愁,深深的牵挂,笼罩着他的内心……

不知不觉中,油桐树也种起来了,一片蓊郁,十分养眼。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终于取得胜利。当那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农场,已是几天之后,他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迫不及待地收拾行装,恨不得马上飞回到家乡海宁去。

然而与泸溪的缘分还是未尽,同学的哥哥千般挽留,恳请他留在农场继续经营,盛情难却,他只好应承。只到1946年夏天,金庸才踏上了归途,告别湘西,作别泸溪。

风到湘西会唱歌,水至泸溪能吟诗。

多年之后,当金庸在美丽繁华的香江之畔,办明报,写武侠,成为聚啸风云、名动天下的报人、作家时,始于感恩,终于报答,他把泸溪的山水人文融进了他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十分精彩描写了郭靖、黄蓉在铁掌峰大战铁掌帮,躲避山火,闯入山洞,夺得《武穆遗书》的精彩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射雕三部曲就是围绕《武穆遗书》展开的。《武穆遗书》在射雕三部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这三部书中的一条“暗线”。这么重要的书,金庸把它“藏”在辛女岩。

辛女岩,就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所说的铁掌峰。远眺辛女岩,可见五座山峰耸天入云。来到辛女岩下,见五座山峰峭兀突怒,确似五根手指竖立在半空之中。居中一峰尤见挺拔。而在书中第二八回《铁掌峰顶》作者借裘千仞口说:“从此处向西,经常德、辰州,溯沅江而上,泸溪与辰溪之间有座形如五指向天的高山,那就是铁掌山了……”这样描写与辛女岩高度契合。

溯沅水再上行几里,前面就有铁柱潭,应该就是铁掌帮的“大本营”了。

在泸溪的美好时光,让他终生难以忘怀,特别是泸溪的奇山异水、风土人情、民俗俚曲烙印在他的脑海之中,湘西人的爱憎分明、有诺必践、扶弱济贫的侠义精神融入他的生命之中。1957年,他在香港《大公报》刊发的一篇随笔中回忆道:“抗战时我曾在湘西住过两年,那地方就是沈从文《边城》这部小说中翠翠的故乡,当地汉人苗人没一个不会唱歌,几乎没一个不是出口成歌的歌手,对于他们,唱歌就是言语的一部分。”《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原型有三个:其一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其二崂山一女子,其三泸溪老县城绒线铺女孩。那么金庸所说的“翠翠的故乡”主要是指泸溪。

他一辈子没有忘记在他困苦时,那些热情伸过来相帮扶的手意味着什么。他一次次在他的笔下重温湘西,那不是书本上毫不相关的地名,而是给过他光与热的温暖之地。

金庸的武侠小说,从1970年开始,历经十载,遍尝艰辛,修订改版后《射雕英雄传》又新增了《长岭遇雨》这一回。这里细节最为感人,而长岭这个地名,或许源于泸溪老县城后面的大山“长岭”。

不仅如此,他把笔下最好的人给了湖南人“我的小说中最好的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男人也是湖南人。最好的男主角是很忠厚老实朴素,受了委屈也不怪人家,武功不是很好,对人很体贴的狄云……”

泸溪,金庸生命中的重要驿站,是《射雕英雄传》中故事发生地之一。站在沅水河畔的武溪,看滔滔逝水,浪花飞溅;听《铁血丹心》,万般情意;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文/李焱华)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焱华

编辑:张艺凡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