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当兄弟们得知我家援外好几年没回国的儿子回家了,30多口人的大家庭,相约从不同的地方相继赶回老家,贡拜族老,上坟祭祖。在新宅院落一起吃饭,把酒言欢,三代同堂,携手红尘,无不感叹家国之兴,众安道泰。
饭后,闲来无事,家人们提议一起去老宅看看。从新宅到老宅不远,走出院门阁道,进入主道便是一条宽敞的水泥公路,一边是树木掩映中的农家院落,一边是大小格子般的水田,拾级而上,就到了我家的老宅。
它处于村庄中央,与四周的左邻右舍很不协调,完全失去了家的功能,只能算是栖居过的旧居了。门烂锁坏,屋里的背篓、蓑衣、犁耙、水桶、柴刀、锄头、油灯,坛坛罐罐;母亲推过的石磨盘,摇过的鼓风机,用过的纺线车、织布机,全部家当,都无踪迹。留下的只是一个外壳。整栋木屋衰老到要靠两边的廊柱而立,衰破得不像样子,犹如饱经风霜的叶脉,记录着它被岁月侵蚀后的模样。只见昏暗的屋内,老鼠猖獗拱地打洞,鸡扑在地上用有力的爪子刨地挖坑,浮尘飞扬,猫咪也躲在各个角落喵喵地叫,到处是蜘蛛结网,门上石板、水沟、伙房水缸、墙脚,泛满一层翠油的青苔。
目睹此景,年轻的晚辈,也都感伤不已。他们从小生长在城里,家乡的概念模糊,只是每逢节假日或者学校寒暑假,回老家去看婆婆,待到上学才回城。因此,老家有着他们童年的印痕,家乡生活的体验。如今,他们像小树一样长大了,曾经的熟悉变得陌生,想见的已逝去。他们的婆婆、大伯已先后走了,到了村外对面的青松山坡泥土里。
此时,我心缱绻,徜徉在屋前屋后,仔细打量,虽不复旧日光景,但对我的影响较深,在我心中就是一方圣土, 一块最为纯净、流着殷红的地方。
常听娘道,这栋老宅是五十年代中期,父亲积攒80多元薪水修建的。一栋低矮土墙木房,一幢一个中堂二间房,门外配搭厨房和猪舍,占地面积半亩多。房子建造不久,父亲就走了……留下奶奶、母亲和我们五兄弟,老弱妇孺。那时,我还小,记不起父亲印象。生活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家境贫寒,忍饥挨饿,一家7口抱团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迎来灿烂的春天。
在这老宅,我度过了17个年头,有童年的自由和欢趣,也有苦涩中的磨砺和青春萌动。这里,一直是我生命最初的源头,精神动力的皈依。无论出走江湖多久,“犬不嫌家贫”的老话牢记于心。我一直认为我是城里的乡下人,在我的写作中,故土是写作的动力,这里有人间烟火,袅袅炊烟;这里有清风明月与丰富的农耕文化底蕴,我的文章中多次描绘过故乡的人和事,流于笔端自然而然是一份真情实感。
阔别30多年,如今回家,对老宅的回望,可见端倪。或许像沈丛文只有离开家乡,才有《边城》名著,才有家乡情愫,明白家乡,最终精神的回归。时光似水流年,时间“老了”,年纪大了,越老越怀旧,喜欢老事物,也能看懂老与旧。因为在老旧事物中,有远去家乡的影子。就在我每当遥想家乡时,好像真是一场梦,梦中的老宅一切都是旧的样子,已远在时间外,又近在心灵中。我能触摸到,不过,那些只是想象,一种虚拟的现象,像是断了线的风筝,漂泊在天空,最终随风飘逝。失去的,不会回来,老宅只不过是破碎地残存于家乡大地上的一个缩影,一个恍惚间的家园。但是,又承载太多记忆。
记忆深刻的是,老宅旁有一块菜地园,长着一棵柿子树。那是生产队栽树丢弃的,母亲无意捡了回家栽在园边,她在菜园施肥没忘给小柿子树也施一把。儿子小时,那棵柿子树只有碗口大,叶青根深,生机勃勃,他在树上爬上爬下似猴儿。而今,母亲不在了,儿子也远行了,留下的那棵柿子树已长成水桶般粗大。夏日,浓绿繁密的枝叶一直高高盖过房顶,洒下一片绿荫。一到秋天,一树“红灯笼”格外的喜庆,映红了山寨。忽然间,有好几只鸟儿从我头上飞到另一棵树上,悦耳欢鸣,飞来飞去,抖动树枝,上前一看,原来树上筑了个鸟窝。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树上的鸟窝,几个同伴一起去掏鸟窝,鸟窝在树的最顶端,当爬到3-4米离鸟窝约2米时,因为树干太细,被风一吹就不断的摇晃,差点摔了下来,却被大人骂得要死。母亲说,鸟儿胆怯,你们掏了窝,它以后就不敢回来了,没有家了。现在一想,应该是我儿时鸟儿的后裔,生息繁衍,守护着故园。
我的家族自列祖列宗到我的父母,父亲是老师,母亲属于半个农人。从我开始,算是跳出农门,生活在城里,靠拿财政薪水,回到家乡,算是有一点儿脸面的人,不必日晒雨淋在地里艰辛刨食,为生计发愁。回到村寨一走,出现了许多新面孔,谁家孩子都叫不上名字。一个儿时的伙伴带着孙子见我前来招呼,并对孙子说快叫爷爷,好好读书,将来也像爷爷一样当作家。然而,家乡对我而言,是“流浪”,我也是在外“流浪”打拼。分给我的土地,在我工作后就划拨给了他人。因此,我与土地、农事己无瓜葛。但家乡有我的魂,有天堂下的亲人、守护家园的二哥二嫂、一幢老宅,还有一颗老迈的心。让我逐渐在眼花中,感受着天地间万物的兴盛与衰老,看到天荒地老,大地上的家乡将会终老。
以前,大家一起回老家时人多,容纳不了,吃、住都不方便,交通、生活条件也差,夜晚住宿,家里打地铺,被子东借西借,寨子东搭一个西搭一个住,小孩们也不乐意回家。现在,家乡有一块自家的院落空间,孩子们一提到回老家,高兴得像过年。夜晚,一杯清茶,在书房里,很安静,氛围特别好,安下心来。
早晨,山雾笼罩着家乡,秀丽如画。临别,踏着落叶沙沙作响,这是生命质感发出的声音。黄叶落地有声,像感慨,像呼唤,像叮嘱我。记住了,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老宅,一种永恒的乡愁。
来源:红网
作者:徐助全
编辑:杨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