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一泓暖流,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一直翻腾着晶洁的浪花,无比从容,无限风光。
善,是造物主精选的一枚种子,从人心深处破壳而出,茁壮成一棵参天大树,为人类挺直脊梁行走天下撑起一片纤尘不染的澄空。
毛公鼎,直耳兽蹄,两千年前为周宣王叔父毛公传示子孙所铸。鼎内文字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篇幅之长堪称现存金文之最。铭文有曰“善效乃友正”,有人说这是迄今发现史载最早的“善”字。大篆体的“譱”写法很直接很形象,活像一群羊,意为羊多则善,羊大则美。这不仅是一种文字的写意,更是人性来自于造化的启示。
春秋战国,一个群雄纷争的时期,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备受欺凌,善也由此而得到更深刻更全新的认知和诠释。《国语》言:“善,德之建也。”《左传》云:“善人,国之主也。”从老子的“上善如水”到庄子的“与物为春”,从管子的“以善养人”到墨子的“美善在上”,从孔子的“见善如不及”到孟子的“可欲之谓善”,从《乐记》的“君子以好善”到《吕氏春秋》的“善者得之”……诸子百家莫不尊善道贵善德,善已经融入中华文化的根脉,善文化从此川流不息。
悠悠历史常有许多惊人的相似情景,但也有不少独领风骚无出其右的故事。像东汉光武帝刘秀这样善待功臣的开国皇帝可谓是极为罕俦,助其一统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几乎都得以善终。刘秀千里奔赴临淄抚慰犒劳立下奇功的大将耿弇成为千古佳话,“有志者事竟成”就此成了励志经典。刘秀的善德显然是王者大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卿云歌》在东汉再次君臣同唱,开启“大武之舞”。
这种善德在刘秀的皇族血统中得到了神奇般的传承,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和东平宪王刘苍惺惺相惜,汉明帝特别器重优待亲弟刘苍,刘苍一心在朝辅政。汉章帝刘炟继位后,刘苍一样心无二致心怀国事,又演绎了一场叔侄情深。当年刘苍曾辞去相位回到封国,汉明帝因思念问起刘苍在家中做什么事最快乐,刘苍痛快地回话“为善最乐”。我想大概便是刘苍这种“为善最乐”无意王权的情怀使得东汉皇位更替显得少有的平和且不带任何暴戾血腥之气,在以仁释善的祥和中缔造了“明章之治”。
为善最乐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邀名,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也不是寻求救赎式的心理平衡,而是一种力所能及的不求回报的真诚付出,需要清静的心境,敞亮的胸怀,素朴的姿态,也需要不断地自我修行自我超越。善的本质是爱,善的力量既能摧枯拉朽,又能清化催生。
心存善念是为善的力量之源。人终归是万有中一分子,但人又终究有别于其他物种,这个特别的根由全在于人的知性知善。从人性而言,善念是人类的共有,然而因个人所处环境和欲望控制力的差异又每每使人各自余留的善念千差万别。所以心存善念是每个人奋楫涵养的力量源泉,也是最能考验每个人韧性的云梦大泽。说到底,善念就是要利人或利于人类。东晋《中阿含经》说得好:“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善念。”王阳明在答疑弟子唐诩论及善念时一样精妙绝伦,“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常立此善念而已”。生而为人,心存善念,一善染心,心中便有太阳。
与人为善贵在持之以恒。善念就是善心,善心要靠善行来实践,善行是善心的结果。仅有善念不够,务必善行。孟子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行仅存一时热情也是不够的,还得有《尚书》所言“吉人为善,惟日不足”的紧迫感,还得有荀子所求“终始俱善”的使命感。清代《德育古鉴》一书载有北宋葛繁“日行一善”典故:镇江太守葛繁起初立心每天办一件利人的事,然后每天办两件事,又接着每天办三件事,乃至于每天办一二十件事,四十多年来从不曾荒废一天。他还把办好事说得很轻松,把板凳摆正以防崴脚,给他人一杯水喝,都是利人的大好事,“几微言语动作,皆有可以利益于人者”。葛繁积善成德,终得高寿坐化,子孙富贵不绝。葛繁行善的道理告诉我们,行善无大小,全在于雪中送炭,始终如一。
劝人向善是人生新境界。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花开满园并非偶然,而是有适宜的节气和沃腴的善地。为善也是一样道理,如果只是几个人或一部分人做一些好事,那根本算不上什么大善,也达不到为善的目的,唯有人人言善劝善、遵循善道,才能真正体现为善的最高价值。想要为善大行其道,一切充满了善,就得形成一个为善的大气候和一片沃野。
孔子十分通晓为善之道,倡导“举善而教”。孔子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之人,并欣然接受对方谢恩——一头牛,孔子对子路大加赞赏,慨叹以后鲁国的人都愿意救人于危难了。孔子另一个学生子贡很有钱,一个奴隶因故要回家,子贡不但放了人还不收赎金。孔子听说后,却认为子贡做得不对,说他不要赎金,以后谁还敢赎人呢?看起来都是做好事,孔子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他看来,“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子路做好事收礼,是鼓励大行善,产生了劝人为善的效果。子贡有钱不收赎金,显得谦让大方,结果堵塞了行善路子。
墨子与孔子弟子曾子的学生公孟子就善的学问也展开过辩论,公孟子说:真正行善,谁人不知道呢?好比美玉隐藏不出,依然光彩异常。墨子却说到:“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其意是而今追求善的人太少了,如不努力劝说人,人就不知道善了。
孔子和墨子都很看重劝善,是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善是人类的共同行为,仅凭一己之力,焉能从善如流?行善不是简单的同情施舍,而要懂得为善引路,有助于酿造行善的社会风气。“务善则美”,美就美在人人向善,相善其群。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善之所以为善,是使事物成为有益和有利的原因,并不是事物的有益和有利就是它们成为善的原因。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要低估现实中的行善为难从善如登。我们的时代文明越来越需要干净的真诚的超乎因果联系的至善,可精致的场面上仍然喧嚣着华而不实的空头慈善和功利慈善;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渴望善人善举,而我们每当遇见危难深入援助之手时却还要战战栗栗谨防“碰瓷”;当下一部人已经享受政策优渥占据先机家财累万,却依旧欲壑难填搜索枯肠地利用大众的善良大肆敛财;有的事明明是有违法纪有悖人伦贻害无穷,有的人偏偏就要为了眼前蝇头小利而不惜出卖灵魂丧尽天良;一些屡试不爽打着行善招牌的潜规则和老套路本已原形毕露臭名昭著,然而善良的人们总保持着罕见的克制包容不予任何还击。好像世俗中精神的饥渴越来越比物质的匮乏更为不解可怕。
认识自己,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看清现象,可使我们避免误入歧途。我们是不是该好好想一想了:我们是否辜负了善?是否遗忘了善?是否轻慢了善?是否冷落了善?是否利用了善?是否践踏了善?
善是有益的有用的。善是春天的百花,是炎夏的清荷,是深秋的霞林,是冬日的暖阳,我们的现实生活须臾不可离失。倘若没有了善的滋润圆融,我们的生存将是何等的沉寂荒凉;倘若没有了善的补给助力,我们的日子又将是何其的冷漠无情。
友善,新时代的呼唤。为善固然是一件使他人满足让自己充实的乐事,但人生路途多风雨,从善道上多歧路,我们绝不能迷失自己,也不能落下任何人。善不仅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更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
来源:红网
作者:翟非
编辑:张艺凡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