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湘西2月8日讯(通讯员 彭孙英)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人们忙碌了一年后,在过年时诉说丰收的喜悦,享受温馨的团聚。在脱贫后的花垣县苗乡广袤农村大地,家家张灯结彩,处处喜庆洋洋;户户年货满满,人人欢声笑语,年味倍浓。
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花垣县双龙镇董马库村排腊寨二组已脱贫户石荣爱家,感受脱贫后村民的浓浓年味。
由于孩子们学校已经放寒假,常年在湖南岳阳市务工的石荣爱和妻子龙金秀便提前半个月回家,一回到家就张罗着孩子们最爱吃的糍粑。
一大早,石荣爱的母亲洪文香就把糯米先蒸好了,只见妻子龙金秀和二女儿石冬莉及最小的弟弟把糯米放进岩巢里,接着石荣爱和父亲石兴有相互挥着粑捶砸向糯米,这样一来二往,糯米变得软糯起来,香味扑鼻。母亲洪文香和孙女石冬琴、小孙女三人一同捏着糍粑,一家人分工合作有说有笑,一连几个来回下来,在欢声笑语里,圆圆的糍粑装满了竹筐。
在苗乡,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打糍粑,既是当地习俗,也是一道很方便食用美味,可以煎着吃、蘸着吃十分可口。
“我们从小都喜欢吃糍粑,承载着儿时的记忆和味道,糍粑也很可口,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甜甜蜜蜜。”石冬琴和石冬莉异口同声道。
“感谢各级政府和工作队的帮助,让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马上过年了,一家人一起做点糍粑,开开心心地过新年。”龙金秀开心地吃着糍粑说到。
走进石荣爱家里,火炕上挂满了腊肉,在烈火的烘烤下散发了湘西腊肉独特的香味,鸡鸭、鱼肉各式年货摆满房间,家具家电也一应俱全,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搭配,让整个家的感觉显得格外温馨,2020年他家还被评为湘西州最美农家。
然而几年前,石荣爱的家中却是另一副模样。一家9口挤在一间破破烂烂的木屋里,一件棉衣穿几代人,一家全靠夫妻俩打点零工,还有家中仅有的三亩水田种点庄稼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孩子们跟着吃过不少苦头。
2014年,石荣爱家因灾因病因学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通过当地政府及帮扶单位、结对帮扶干部,他们把政策红利运用到最大化,为其子女申请助学补贴从而顺利完成学业,让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同时给他老父亲也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清洁工)等等一系列举措帮助增加其家庭的收入,通过多方努力将这个家庭拉出了贫困的泥潭。
石荣爱坦言,以前有最怕过年、最怕孩子们开学、最怕父母和奶奶住院的“三最怕”。他还说,2013年家中不慎发生火宅,一切都化为灰烬,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石荣爱指着眼前干净整洁的大房子和窗明几净的屋内家具家器高兴地说,非常感谢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这是他们出钱资助建的房子,这几年通过各方帮助还有自己的努力,他们一家有了稳定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2019年大女儿石冬琴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河南大学,2020年二女儿石冬莉也如愿考上了吉首大学免费师范生,妻子跟着自己在厂里做零工,一家人收入更稳定了。
“家里脱贫了,我和妹妹上了大学,现在家里有了制备和置办丰富年货的能力和底气了。”大女儿石冬琴说。
石冬琴是个踏实上进懂得感恩的姑娘,春节前,她用平时攒下的钱既买了一些河南当地的特产回来,给弟弟妹妹和爷爷奶奶买了些小礼品。90岁的奶奶拿着孙女送的小礼品可开心了。
“现在不再有‘三最怕’,我们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可以说想买啥就买啥,全家现在都盼着过年。”石荣爱感慨。
过去几年,在董马库村,有142户与吴荣爱一样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从破旧木房到敞亮新居,从孩子没钱读书到完成学业,从缺医少药到得到全面保障……记者又走进了村里其他脱贫户家中,了解到他们有的种茶,有的栽种烟草,有的务工。他们在乡村振兴致富路上越走越宽,钱袋子越来越鼓,腰杆越挺越直,个个精神抖擞,对未来充满干劲和信心。
来源:红网
作者:彭孙英
编辑:杨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