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赋能密码③丨湘西:让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2023-05-19 16:39:44 字号:

赋能密码③丨湘西:让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红网时刻记者 袁平 通讯员 田甜 唐远 湘西报道

古村新韵,文脉悠悠。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各具特色的民居院落、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一座座传统村落里汇聚了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承载了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截至目前,湘西州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六批次178个村,2020年被评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

青山环绕,山涧淙淙,木屋素瓦……面对庞大的传统村落数量,如何让传统村落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花垣县十八洞村、永顺县老司城、凤凰县竹山村,感受传统村落的岁月痕迹,聆听神秘湘西的“心跳”,探寻时代文化命题的足迹,一幅湘西州从原有“点式”单一类型保护向“集群式”多类型保护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发展新画卷徐徐展开。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湘西州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活化利用、以用促保,不仅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更激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图片1.marked.png

十八洞村。

引领苗寨风情 绘制传统村落“振兴蓝图”

“山水相间,村寨呼应”,花垣县十八洞村因村内18个天然溶洞组成的溶洞群而得名,居民建筑多依山而建,顺水而居,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正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十八洞村,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具有苗族特色的村寨,走进村内,一栋栋木质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映入眼帘中,其建筑中的窗花、栏杆、屋脊、翘角、火塘、牛角灶等,浓浓的传递着苗寨特色风情。

要想保护好传统村落,势必要处理好“旧貌”与“新颜”之间的关系。

十八洞村以现状问题为导向,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成立湖南省首个驻村规划师团队,规划引领,在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的同时,也让“乡愁”画出了古村的新面貌。

规划师团队在保护性设计中,提取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当戎寨4个自然寨的特色进行主题设计,做到每寨一主题,通过注入文化创意,一寨一品打造文旅融合引爆点。

“既全面落实顶层设计,又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努力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让规划目标和规划措施‘办得到、行得通’。”花垣县住建局村镇建设管理股股长石挺表示。

图片2.marked.png

十八洞村村内景观。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不止要留住“形”,更要守住“魂”。

十八洞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保存有苗绣、苗鼓、蜡染等传统工艺,苗民至今延续赶秋、过苗年等传统节日,以及熏制腊肉、酿土酒等生活习俗。

村内随处可见的苗绣、蜡染、花带、苗鼓、火塘、腊肉等,是苗族民风民俗得到良好传承的见证。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的参观、游览。现代功能设施,如各色各样的展示馆、非遗文化中心、苗绣艺术工作坊等的建设,实现了传统村落空间、生态资源、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活态传承。

2022年,十八洞接待游客18.43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200万元,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

“回家既能赚到钱,又能兼顾家里,比在外打工真的幸福多了。”如今已是一家农家乐、一家民宿店老板的杨振邦在看到家乡发展后,带着全家人回到十八洞村。

传承历史文脉 焕发传统村落“发展生机”

泛舟司河,领略气势恢弘的祖师殿,穿行鹅卵石镶嵌的八街十巷,其斑驳的城墙写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个曾经长存800余年的土司王朝从历史氤氲中缓缓呈现。

图片3.marked.png

老司城。

老司城本名福石城,是永顺彭氏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载体,是中国古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活标本。其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更是被专家学者称为楚建筑的“活化石”。

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干栏式建筑,飞檐翘角,四面均有走廊,其栏杆、悬柱、窗棂皆刻有各种图案,古朴雅秀,美观实用,具有鲜明个性和手工技艺的特色。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建造技艺的加持,永顺县完善专业力量保障,同科研院校、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指导。建立专业人才委托培养机制,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建立一支本地稳定地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同时,陆续开展亮化、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和改厨改厕等工程,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

图片4.marked.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沉淀在传统村落中800多年的土家民俗经典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以其“原生态、原文化、原遗址、原住民”土家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村落发展带来了机遇。

在这里,游客如果愿意,还可以体验到永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一打糍粑,织一织土家织锦,跳一跳摆手舞,扮一扮茅古斯的角色,唱一唱哭嫁歌……在参与中,感受老司城曾经的辉煌,探寻土家传统文化的神秘魅力。

老司城村第一书记田绍树表示,老司城保护要和遗址保护相结合,要和乡村振兴相结合,让非遗传承人有更大的舞台,振兴老司城村乡村文化,让村落与遗址区共同发展。

共建宜居家园 打造传统村落“示范标杆”

“给居民最好的分红就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凤凰县竹山村,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以来,竹山村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闯出战胜贫困新路子、走出乡村振兴新模式。

图片5.marked.png

竹山村村内景观。

竹山村背靠石山,村落被群山环抱,俗称半坡部落,其矗立在两边素瓦青石的特色民居鳞次栉比、依山随势而筑。从山脚向着山顶出发,依次可以看到银饰坊、生活坊、织布坊、编织坊、非遗文化传承和展示区……苗家人的生活场景变成了一个个旅游体验项目。

通过“政府-村-企业-专业团队”多方联动,竹山村实现了资源盘活、村民受益、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竹山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820元增长到2022年的19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5万元。

图片6.marked.png

竹山村织布坊展示区。

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变资源为资产,把乡土守住。制定《竹山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把村落修缮保护、民族文化挖掘、基础设施完善等内容纳入规划,对全村160栋特色民居进行挂牌保护,每年为村民创造收入8.82万元,带动和引导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及乡村建设。

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变文化为人文,把乡愁记住。以苗族文化为切入点,把文化融入旅游,用文化改进民风,传承了民族文化,树立了和睦乡风。打造《爱在竹山》沉浸式体验景区,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舂碓、磨豆腐、读农耕、玩婚俗、学苗语、唱苗歌、吃簸箕宴等文化盛宴。202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4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518.2万元。

搭建文化旅游平台,变农民为员工,把乡亲留住。建立竹山旅游合作社,把村落变景区,村民变“演员”,基本实现本村户户就地就业,同时建立村集体利益共享机制,以股权分红收益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让群众成为保护传统村落的“主力军”。 “以前在砂石厂工作,背井离乡,现在在家里就能赚钱,日子越来越轻松……”今年59岁的黄阿姨说,现在她在织布坊,女儿在景区当讲解员。这成了竹山村居民就业最普遍的缩影。

近年来,湘西州秉持生态立州发展理念,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相结合,精心培育以传统村落为核心资源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动能,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点、湘西特色、时代特征的“三特”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红网

作者: 袁平 田甜 唐远

编辑:李艳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