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新疆的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王婉,给大家讲述发生在我们家祖辈三代的扶贫故事。
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耕耘,从不争功;他们平凡无奇,却贡献卓越。70年日新月异,70年万象更新,三代边疆人扎根大漠,用忠诚谱写着实干扶贫、攻坚克难的奋斗旋律。
翻开爷爷的过往,在一张泛黄的日记纸上写着:“1954年,应中央《号召青年建设边疆的需求》,我参军来新疆。首长指示我们就地驻扎,肩负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使命。”爷爷告诉我:那时候,生活很穷,住地窝子,喝碱水,一日三餐,玉米加高梁。但大伙却斗志昂扬,敢于向贫困宣战。他们勘油田、大炼钢,顶风冒雪去开荒。建工厂、修铁路,开天辟地劳作忙,就这样,戈壁变了绿洲,贫穷变了温饱。也是在那年,奶奶中专毕业,同8000湖南姐妹一同奔赴西北,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文化扶贫的人民教师,也成了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支边母亲。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一代新疆开发建设者,用共产党人的初心彰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用苦干实干的汗水浇灌了新疆贫瘠的土地。
随着国家扶贫战略的推进,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吃过苦的人,更懂得感党恩。爷爷从小教育父亲,要时刻对党忠诚,踏实工作。当中央颁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时,即将退休的父亲两次请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去帮助更多贫困的人。点开父亲的朋友圈,全都是扶贫路上的奔忙,腿走的红肿,为牧民通油路、建农渠;脚磨得打泡,教农户学养殖、开工厂。每次与父亲的视频中,他总要自豪地向我们炫耀着他村里的新变化,牧民搬进了安居房,学技术有了新夜校,12年义务教育已普及,看病住院有医保。5年来,像父亲一样42万的驻村干部,同全国19个省市的援疆干部们一起“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覆盖了新疆所有的村和社区。截止2019年2月,全疆已有53.7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6.51%。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如今,攻坚战的冲锋号已吹响,红旗下我们第三代新疆人也早已成为了主力军。全区112万名干部职工与169万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已识别到户,精准扶贫。当我面向党旗宣誓的那刻起,我就时刻牢记着总书记的“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我结对的亲戚是我的学生阿米尔江,他的父亲患有结肠癌,母亲靠打零工维持家用,孩子心情低落,无心学习。我替孩子申请了助学金、低保,课下找他谈心,放学为他补习,下班帮他母亲做家务,周末带他父亲做化疗,他父母也亲切地叫我大女儿。慢慢地,阿米尔江一家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孩子也找回了学习的快乐,成绩一步步提高,并在今年成功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拿通知书的那天,他激动地抱着我说:“王老师,谢谢您!是您鼓励我走出阴霾!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毕业报答家乡!”他家人也握着我的手说:“共产党,亚克西!”那一刻,我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其实,同我一样,战斗在新疆文化扶贫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现在,我已为人母,我会在睡前同孩子讲述爷爷辈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我希望她能明白什么是千年不倒的胡杨精神,什么是忠诚与奉献;我也时常会在我的课堂上给学生讲述新疆驻村干部的扶贫点滴,我希望她们也能早日加入进来,继续坚守家乡这片土地,延续这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与祖国共同成长。
谢谢大家!(作者为新疆选手)
来源:红网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