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青带着下级医生进行查房,详细询问病情,仔细查体。
红网时刻湘西11月4日讯(通讯员 彭晗 刘让定 向纯)“今天恢复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手部还能动吗,感觉怎么样?”……一大早,张松青带着下级医生进入病房,在床边查看患者,详细询问病情,仔细查体。
张松青是湘西州民族中医院脑病科主任、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后来到州民族中医院工作至今。体贴入微、平易近人,这是他给人的第一感觉。他在行医中,动作快、反应快,嘴皮子更快,患者经常问完一句话,他便回复了十句,不厌其烦地与患者交流,被患者亲切地称为“话痨医生”。
张松青利用空档时间抓紧学习、充电。
“现在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业务能力强,还要能与病人有效沟通。良好的沟通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和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松青表示,“患者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老吴因长期反复头痛,经脑血管CT造影提示脑干附近海绵状血管瘤,多次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生命。因手术风险太大,包括湘雅医院在内的各级医院均拒绝为患者手术治疗。连续受挫以至于老吴与家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十分焦虑,而焦虑状态导致血压持续偏高,有加重患者血管瘤破裂的风险,他一度考虑放弃继续治疗。
在州中医院保守治疗一个多月期间,张松青经常与老吴沟通,耐心、细致地为老吴及家属分析病情的形成、发展、治疗及预后,让老吴与家属对疾病有了非常系统的认识,消除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和对手术的恐惧,并主动到北京的医院接受了血管瘤切除手术,效果良好。经过治疗,头痛症状已经消失,身体逐渐好转,患者以及家属对张松青充满了感激。
张松青荣获湘西州首届“最美卫计人”称号。
平时在病房里,张松青像是上紧了发条的闹钟,一点都不松劲。他的手机24小时待机,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响起,同事、患者有事来找他,他有事必帮、有问必答,说话说到嘴唇发干,连水都忘了喝。用大家的话说,“只要张主任在场,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这样的“定心丸”,也是患者的“救心丸”。
前段时间,脑病科收治了一名由民政人员送来的因患病被亲生父亲遗弃的弃儿小民(化名),张松青接诊时,小民生命垂危,“当时孩子持续高热、抽搐、昏迷,情况非常紧急”。张松青积极跟民政人员沟通,边抢救边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结核性脑膜脑炎,梗阻性脑积水”。
治疗期间,小民多次出现病危情况,病情一有变化,张松青都会及时赶到床边,积极施救,不离不弃,3个月后张松青将小民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神志恢复清醒。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小民出现了抑郁情绪,产生了轻生念头。张松青得知后,经常前往病房鼓励、疏导他,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安抚他的情绪,小民情绪逐步好转,开始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在小民能下床站立后的第一个生日,张松青、护士长及主管医师一起为他送上了生日蛋糕及鲜花,高兴地围着他逗乐、拍照,让小民感受到被爱包围的幸福。
医生很忙,这是共识。“一三五看门诊,二四六查房,同时还要带医学院的实习生,这是大多数医生的常态。”但张松青说自己心里踏实。“只要喜欢,就是再累,心里也是踏实的。”这种踏实劲儿,也体现在对医学基础知识与实践尝试孜孜以求上。张松青成功开展了“石氏中风单元疗法”“颈动脉灌注疗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等中西医先进医疗技术。研制出了“中风通络丸”与“清肺定喘丸”两种院内制剂,明显提高了医院对脑病的诊疗水平,推动了脑病科的进步和发展。
2013至2015年期间,张松青成功申报了两项省级科研课题和一项州级科研课题,先后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17年荣获湘西州首届“最美卫计人”称号,立三等功一次,同时被评为2015年吉首大学“优秀带教老师”,获得权威机构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誉。
问及如何坚持从医19年时,张松青回答:“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的初心,就是如此纯粹。正是这一医者的信念,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一路前行。19年来,他扎根临床一线,全身心为民服务,视患者如亲人,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为民好医生”的金口碑。
来源:红网
作者:彭晗 刘让定 向纯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