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吉首市市境溪河纵横,有大小溪河48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6条,主要河流有峒河、万溶江、沱江、司马河、丹青河、洽比河等,其中峒河是境内最大的河流,属武水水系。
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新理念带来新变化,吉首市水利局积极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紧谋划、统筹安排,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八个方面,从水旱灾害防御、河长制、保障饮水安全、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着手,提高全面治水能力,不断开创治水兴水管水的新局面,全力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征程。
一、提升水旱灾害防御现代化能力,筑牢防洪安全线
治水兴水,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治国先治水,水安则民安。吉首市地处武陵山脉东麓,受武陵山脉的地形地貌影响,山地气候特色突出,具有“降水充沛、雨量集中、灾害频繁、山地气候”的特点,洪涝灾害频发。吉首市水利局始终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的思想,把抓好水旱灾害防御,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不断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力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汛前抓紧补齐防治减灾短板,认真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完善水库应急预案,搞好应急演练,做好汛期24小时水旱灾害防御值班值守工作;针对往年洪涝灾害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重点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城市防洪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吉首市水旱灾害防御现代化能力;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完善以“集成化、网络化、全覆盖”为特征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实现了全市23座水库及峒河、万溶江、丹青河13处雨水情预测预报系统覆盖,15处气象雨量站、15处水文站、9处山洪灾害防御雨水情监测站实时监测数据汇聚,基础数据库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利用“村村通”广播系统实现预警全覆盖,促进了防汛信息资源的共享。近两年我市汛期内年均发送预警短信40000余条、预警广播20000多站次,最大限度地减少汛期洪水造成的财产损失,实现汛期无人员伤亡事故。
二、构建现代化供水体系,提升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吉首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日益增长,枯水期水资源不足等供需矛盾逐渐显现。
一方面,为解决农村用水困难,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用水困难问题,吉首市结合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部署,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回头看”,做好全市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切实解决部分乡镇存在的季节性、水质性缺水问题;在现有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小城镇建设,综合考虑水源情况、地域、人口范围及投资规模等因素,统一规划和布局,重点建设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自来水厂,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在已完成的项目建设基础上,以建后管护薄弱环节为抓手,全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及后续管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吉首市“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9000余万元,现有农村人口38631户168228人(其中贫困人口11220户4344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全部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5%,年水质达标率在85%以上,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全覆盖,落实275万元维修养护经费和水质检测经费,出台《吉首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暂行办法》,推行公益性岗位专职水管员管护模式,加强安全饮水工程管护,加强供水水费征收,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企业等的增加,城市供水总量猛增,每到枯水季节,城市供水“捉襟见肘”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供水需求,为解决吉首市城区供水困难,我市积极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做好麻溪水库、九龙沟水库、黄土同水库、团结水库等城市应急水源的储备工作,保障城市稳定供水。同时积极向上申报大兴寨水库Ⅱ等大(2)型水库项目,拟建的大兴寨水库正常蓄水位310m,总库容11149万m3,建成后可将吉首市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可实现城镇供水量25万t/d,可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4.428万亩,能有效解决区域内防洪、工农业生产、城乡用水间容易引发的矛盾,对推动州府吉首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推进水环境保护工作再升级,构建和谐人水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生态建设和保护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既注重源头治理这个“本”,也抓好污染治理这个“标”。
一是大力推进河长制工作纵向深入,加强河湖保护与修复。2017年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吉首市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仅2019年一年,吉首市329名河长累计巡河达13000余人次;有序推进完成16条市级河流、2座水库的河库划界工作,完成了峒河、万溶江等十条河流和黄石洞、河溪两座水库的“一河一策”编制;设立40个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点,每半年对水质进行一次检测;先后集中开展样板河库建设行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天然水域违规养殖和非法捕捞行为集中整治行动及河道清理专项行动,一大批涉河突出问题得以解决,峒河等河流水质得到改善,在《2019年1-3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前30城市及所在水体》榜单中,位列第8名,是湖南省在此次榜单中获得的最高名次,构建实现“河畅、水清、岸洁、景美”的流域生态。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推动河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实”转变,真正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二是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最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控,严厉打击非法采运砂行为,加强和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和畜禽规模养殖场选址审批工作;完善取水许可档案,做好换证管理,对我市208处取水工程(设施)进行核查登记,严格控制年度用水总量管理;贯彻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资源征收力度,促进社会节约用水;完成《湖南省吉首市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编制及专家评审工作,始终把节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现代化的治水手段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严把水土保持审批关,督促建设单位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对重点工程和新开发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全程监督;稳步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力度,增强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2020年吉首市水利局将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推进水利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治水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平,健全现代治水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美丽小康开放幸福新吉首,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为吉首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昌元)
来源:红网
作者:杨昌元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