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吉首:易地扶贫搬迁 搬出幸福生活“新气象”

红网时刻湘西5月21日讯(吉首站记者 向青 赵欢)自“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通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2018年底,吉首市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累计搬迁1959户7901人,覆盖全市84个行政村224个自然寨(组),迁入新居。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头,“农民”摇身一变成“市民”,易地扶贫搬迁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在吉首市经开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安置房鳞次栉比,室内窗明几净,室外绿树环绕,路面整洁,鸟语花香,一派和谐的景象。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从丹青镇大坪村搬出来的张仁文,他正在家里给母亲做早餐,吃完早餐后又扛着锄头来到离家百米远的地里给玉米苗除草,其间他接到了装修房子的活。

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穷山窝,张仁文一家五口搬进了“乾城”,搬进了100平方米的新家。媳妇在离家不远的农贸市场卖家电,自己接活给别人做装修,两个人加起来月工资有6000多元,两个儿子在乾元小学读书,每天上学都有公交车。说起新家,张仁文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张仁文只是吉首市众多易地扶贫搬迁户中的一员。如今,吉首市易地扶贫搬迁户彻底摆脱了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正稳步走在“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的目标大道上,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尽早落实落地,在安置点选址上,吉首市坚持紧靠“城区、镇区、工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后续产业帮扶等条件较好的地区,全力实现资源和人口的优化重组。在对象识别上,严格按照“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界线”,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反复走乡进寨入户动员,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对象确保“应搬尽搬”。在住房面积上,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国家“标线”。

群众“安居”了还要“乐业”。吉首市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大力开拓“两业”,即产业和就业,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做大做强脱贫产业,着力推动就业创业。并形成了“一户一策、一户多策”的后续帮扶工作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油茶、蔬菜等特色产业,确保户户都有当家产业;依托工业园区优势,就近安置搬迁户就业;通过在集中安置点建立“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确保人人都有就业渠道;积极落实好建档立卡户“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标准,积极推进迁入地搬迁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搬迁群众健康服务保障;开启绿色通道,实现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近入学保障,稳定实现“五个一”,即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有1门脱贫发展技能,有1项以上脱贫增收主业,有1项利益联结机制,无劳动能力的享有1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兜底措施。

住进了好房子,还要让搬迁户过上好日子,才是搬迁的最终目标。自搬迁群众陆续入住新房以来,按照设施好、服务好、管理好、生活好“四好”工作标准,通过规划配套水、电、路、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将集中安置区建设成“配套完善、功能合理、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新社区,逐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有序市民化,搬迁群众也真正有了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红网

作者:向青 赵欢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x.rednet.cn/content/2020/05/21/727845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政法
  • 民生
  • 县市区
  • 公示公告
  • 旅游
  • 经济
  • 教育
  • 红图
  • 精彩视频
  • 虢正贵
  • 龙晓华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