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村民满意的“当家人”——记大红村党支部书记王先群

图片1.marked.jpg

王先群帮印选贵种植烤烟。

图片2.marked.jpg

王先群同扶贫工作队在玄参基地查看长势。

图片3.marked.jpg

王先群同村民交流。

红网时刻湘西6月5日讯(通讯员 刘润 罗佳清)6月4号,记者驱车从龙山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小路蜿蜒向上,翻过高坡,便是海拔1000多米的龙山县大安乡大红村。

眼前,一片开阔的平地,一栋栋楼房散落,一片片烤烟和玄参随风摇曳,一根根路灯立在刚修好的路边,村部的红旗在广场上高高飘扬……这就是大红村初夏的场景。

然而5年前,村里完全没有这番景象。田地因长期无人耕种而长满杂草,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荒凉破败的街道上零星能看到几个老人……这是在外工多年的王先群第一次回乡时看到的景象,那个记忆中烟叶飘香、谷粒饱满的家乡早已不再,这让他内心酸楚。

随后,在龙山县委组织部和县老干局扶贫工作队的推荐支持下,他顶住家人的压力,辞去浙江的工作,回到家乡。

找到王先群的时候,他正忙碌着在烤烟基地里,帮村民印选贵一起盖薄膜、移栽烤烟。

大安乡处于高寒山区,大部分村社区昼夜温差达10多度,无论气候地理环境都是种植烤烟的不二之选,也是龙山县烤烟主产乡镇,全乡烤烟近2万亩。然而,大红村的烤烟面积却没有规模,更谈不上产量。每到烤烟采收时节,全靠肩挑背负,村民们发展烤烟的积极性一年不如一年。交通,成了制约全村发展的瓶颈,修建一条像样的产业路迫在眉睫。

自2017年,王先群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首先就想解决的便是产业路的问题。他同扶贫工作队四处争取项目,积极衔接,协调资金400多万元,新修了产业路18条。新修村组道路5.2千米,道路硬化21.9千米,实现了村组道路通畅通达,烤烟面积超过5亩的便有产业路通过。

在王先群的带领和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大红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质的飞跃,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回乡创业。

记者跟随王先群来到了村民冯安堂的家里。一眼看去,老人已是接近80岁的年纪,然而说话一点不含糊。看到王先群来家里,一边搬凳子倒茶一边激动的竖起大拇指。

冯安堂说,自己常年在四川打工,四五年才能回来一次。王先群组织把产业路修好以后,鼓励他在家发展烤烟,多次上门劝导,做思想工作。去年尝试种了30亩,竟然尝到了甜头,全家总收入达20多万元,多年来欠下的债务一次性就还清了。今年,在儿子媳妇的帮助下,全家拧成一股绳,种了70多亩烤烟,全家由贫困户转身成了烤烟种植大户。

然而在大红村,大部分青壮年还是务工在外。家里留守的老人居多。发展烤烟需要的劳动强度大,并不适合每家每户。王先群走访了村里所有在家的村民后,总结了相同的情况,结合村里实际,多处调研,决定把中蜂、中药材和烤烟结合起来发展成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长短协调、劳动强度结合的长远发展计划。

大红村的高坡上,养殖中蜂蜜源丰富,酿出的蜂蜜品质高。62岁的村民简清礼由于长期慢性病在家休养,无法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烤烟生产。王先群多次走访了解到,他也不愿再外出打工,觉得自己叶落归根,总归还是家里好。2019年,简清礼在家养殖了60多桶中蜂。

简清礼回忆,王先群怕自己中蜂养不活,几乎隔天就会来蜂场看看,并邀请全县中蜂养殖大户王金花来传授技术,到8月底,竟然取蜜400多斤。通过扶贫工作队的协调全部销售出去,纯利润挣了5万多元。

王先群表示:“一直以来自己有个信念,既然这个1000多人的大村选我当书记,我就是当家的,就要把这个家当好,让家里的成员都安心住在这,留在这,脱贫增收在这。”

全村脱贫摘帽是对党和人民最真诚的承诺。凭着这个信念,王先群用自己的行动,吃苦在前,吃亏在前,为全村12个小组440户1422人树立了榜样。2020年,全村烤烟由几百亩发展到3700余亩,发展中蜂1000多桶,玄参、黄柏、厚朴等中药材1200亩。全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从不到一万元到2019年达到近20万元。

王先群,借助于产业稳步发展,成为村民们心中满意的“当家人”。

来源:红网

作者: 刘润 罗佳清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x.rednet.cn/content/2020/06/05/731631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政法
  • 民生
  • 县市区
  • 公示公告
  • 旅游
  • 经济
  • 教育
  • 红图
  • 精彩视频
  • 虢正贵
  • 龙晓华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