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田振 湘西龙山报道
七月,暑假到来。对老师来说,多是假期的喜悦。但,对于济南市中区第五批到湖南省龙山县支教的15名教师来说,却是另一种心情。
支教老师在十八洞学习。
自2018年4月济南市中区教育局与龙山县教体局确定对口协作帮扶关系,签订教育合作发展协议书以来,两地教育部门积极主动行动起来,市中区教育局先后选派500多名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到龙山县开展教育教学指导及送教支教活动,市中区13个教育集团与龙山县53所中小学、幼儿园签订了对口合作发展协议,实行结对互助。
“乡关此去三千里,大地流云一样亲。”今年5月初,疫情尚未完全散去,第五批支教队从济南千里迢迢来到龙山。一头是熟悉的家乡和亲友,一头是贫困山区落后的教育和留守儿童。他们选择了后者。倾情教育,心系龙山,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龙山的教育发展默默奉献。这份情怀,这种担当,感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7月17日,在他们离开龙山之前,我有幸与每一位老师交谈。
韩梅老师和思源小学的孩子们。
“离别,对于每个人都是说不出的难受滋味。”谈起即将的离别,队长王青一脸复杂的表情。去年9月,王青作为第四批支教的教师,在龙山工作了三个月。今年年初,他选择继续留在龙山,担任了第五批支教队的队长。
第五批15人中有6名教师是从上一批留下来的。张晶晶是其中之一。
张晶晶老师正在上课。
来龙山后,张晶晶一直担任第一小学副校长,分管全校教学工作。去年龙山县开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丰富教改经验的张晶晶一马当先,举办了一场场解放思想的语文教学讲座活动,不断将新课改的理念输送给龙山的老师们,落实在课堂。
“龙山的留守儿童多,我想多为他们做点事情。”来龙山不久,张晶晶以留守儿童较多的112班为试点,开展“识字活动”、“古诗朗诵”等课程。
“刚开始的时候,我压力很大,缺能力,少经验。幸好有张校长的耐心指导。”112班班主任向德慧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新”老师,为了把试点工作搞好,经常找张老师“磨课”,“经常‘磨’到晚上12点。”
“曾经来过
书声朗朗
化作种子粒粒
长成了参天枝柯
曾经来过
花开之季渐行渐远
和蔼的老师
美丽依然
曾经来过
优秀的112班
山,会记住
水,会传说”
这几句诗是肖茹荀的父亲肖大禹于2019年11月30日发到112班的家长群里的。肖茹荀的父母常年在深圳务工,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接到我的电话后,肖大禹讲出了写诗的心境:“我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很感激孩子的老师们,让自己可以安心的在外面工作。”
有太多像张晶晶这样的支教故事成为了美丽的“传说”。
如在思源实验学校支教的韩梅,她组织开展“琢玉行动”,让新教师同课异构。“琢玉”为艰,“成器”可待,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老师,成为该校一段美谈。
如以“天下学生皆为我有,四海学子都在我心”为人生格言的徐彬,在龙山三中支教,在他的影响下智慧校园、生活化的地理等先进教学理念深入人心。
如孔乐乐、袁倩和刘小娜组成幼教团队,精准地观察龙山幼教发展,由问题入手,结合龙山实际情况,探索了一套适合龙山的幼教发展路子。
如即将退休的滕新媛,她是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是中学地理界的“大咖”,终于在龙山圆了一辈子的“支教梦”,为自己教学生涯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
“看山看水自由身,著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沐浴吉祥雨,有心常作龙山人。”当天的晚宴,在六小支教的马延明老师不禁吟诵自己的诗句,给即将与龙山的离别抹上一丝悲情。就在此时,张晶晶给我递来了向德慧发给她的微信:
“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还好我们都说出了口,没有错过。从此你在龙山有了个女儿,我在济南多了个和蔼可亲的妈妈。一路平安。”
龙山县处处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总是情。
附录:
绿水青山总是情
——写给济南市中区赴龙山支教的老师们
诗/田振
A
把路过的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在宾馆里四海为家
从齐鲁大地到湘西龙山
古人要走几年
踩着孔子的脚步
文明敲响闭塞的大山
屈子的歌声在九天外回响
那恋恋不忘的是什么
那依依不舍的在何方
千山万水,日月星辰
绿水青山总是情
B
把游过的每一条河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把爬过的每一座山
怀揣在心底
八面的风汇聚四季的王
动车:铭记新的
高速公路:遗忘旧的
而这座小城掌握着永恒的时光
天亮醒来,仿如隔世
天黑睡去,总来日方长
千言万语,海枯石烂
绿水青山总是情
来源:红网
作者:田振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