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9月30日讯(通讯员 杨华平)2020年入秋以来,天气一直阴雨不断,对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受疫情和天气双重影响,庄稼稻谷入仓难,农产品滞消现像十分明显,面对这种境遇,很多农户忧心忡忡。
近日,泸溪县妇计中心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开展“爱心购”行动,进村入户认购农产品1.5万余元,用实际行动奏响助力脱贫攻坚的号角。
雪中送炭 解燃眉之急
李家田村远离县内交通大环线,出入车辆较少,居家的多为老年人,信息比较闭塞。村里各家各户均以种植水稻、养鸡、鸭、鹅、稻花鱼等农副产品为主,虽然都是些真正的山货,口碑不错,但农民对市场消费走向不了解,宣传推广不足。种养业也大多按照农事节令,大量的家禽同步出栏,造成销售困难。
“鸭子(鹅)吃得多,现在不卖掉,每天还要倒贴谷子包谷”“再不卖,养不起了”……80多岁双目失聪的石远清老人颤颤巍巍的介绍,商品变成负担,是他们当初没有想到的问题。
工作组了解到,像这样的情况在三组还有12户人家。如果农户自己送到二十多里地的镇上出售,即使不算来回车费,能不能一次性售卖还是个大问题,加上各类开销,工时,稍不留神又是一笔亏账。大家一致决定把认购的思路从解“急”开始。经过统计核实,工作群慢慢里忙碌起来,信息不断刷新,扑腾翅膀的大白鹅照片、枝头栖息的山鸡,圆滚滚的鸡蛋鸭蛋,短短30分钟,12户人家70多只鸡鸭就全部认购完毕。接到工作人员递上的崭新的钱,石远清老人了笑了。
持续发力 断后顾之忧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大山村里的人们感受到的虽然没有那么激烈,但总是有的,外出务工的孩子寄的钱变少了,从两月一寄变成了三个月一次;邻村的某某回来了,据说外面工作不好找;而自己的感受就是手头的钱变紧了,东西不好卖了。
一组身患疾病的陈姐,因为不能做体力活,前几年开始,便每年在家散养了四五十只纯正山鸡,用家里包谷、谷子喂养,到需要的时候换些钱补贴家用。今年照例也养了40来只,快近2斤左右,但还未到出栏的时候。她感受明显的是,快中秋了还没有接到1个预订电话,和以往相比,她对今年后几个月的上市情况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担忧。比她更着急的,还有石爷爷一家,老两口趁着天不下雨的几个小时,把熟透的谷子收回来了,却苦于没有地方晾晒,堆放在屋前不足两尺的屋檐下,天再不好起来,迟早是会发芽的。
关键时刻,党员站出来了。“新米晒好了,我来100斤”“我来80斤”“我认识一个养殖场的,如果实在不能吃的米,能够喂猪,我帮忙联系采购一些”“陈姐家的鸡以后上市了,我带朋友去买”……没有推脱怨言,也没有豪言壮语,众人拾柴火焰高,暖心的行动一幕接着一幕。
以心交心 奏发展之歌
扶贫不是“等、靠、要”,美好生活不仅要有勤劳的双手,还要有善良的品质和符合时代发展的思路。
几年的帮扶工作下来,扶贫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具大变化,村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具大变化,从最开始的抗拒,到现在的加菜添碗和对工作队成绩的认可,都是值得肯定的。
采购代表入村走访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在养殖思路上,模式没有创新,产品单一,对市场需求不了解,农家菜油既能存放,又十分抢手,但供货率低。一部分村民仍然抱着自己种养得好,不怕没销路的思维,不主动积极;还有个别村民,对产品预期过高,预售价格远超市场均价。
采购小组事前做了充分准备,对干部职工和熟人朋友摸底70余人,了解消费意愿,走访白沙城区两个市场,调查消费指导价格。走访过程中既要解决农户难题,又认真细致耐心的做工作,以心交心,帮助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掌握市场规律,排除盲目自信,提升竞争力。
来源:红网
作者:杨华平
编辑:欧阳琴芳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