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脱贫攻坚看湘西变化丨①“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富起来了!

编者按: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湘西是精准扶贫首倡地,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全州八县市均实现脱贫摘帽,摆脱千年贫困。近年来,湘西州从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之路。红网湘西站推出系列报道,以视频+图文的形式展现湘西脱贫攻坚的伟大变化。

红网时刻记者 田园 湘西报道

“我们要去长沙看《大地颂歌》了,村民们都激动地等不及了。”10月16日,十八洞村50位村民组团到长沙观看《大地颂歌》,这是以十八洞村为原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精准扶贫七年路,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WechatIMG9.jpg

十八洞村。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七年来,十八洞村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2019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4668元,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一个中国脱贫的乡村奇迹。

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村民家门口就业拿分红

“以前村里因耕地缺乏,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只能外出打工。”十八洞村民石梅芳告诉记者,十八洞村曾经是花垣县双龙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位于武陵山腹地,是一个纯苗族村寨,以种植水稻和烤烟为主,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只有0.83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驻村干部和村民凝心聚力,向贫困宣战,十八洞村与企业合股,异地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设猕猴桃基地。石梅芳说,村民现在以产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和龙头企业合作种猕猴桃可以拿分红。2019年,十八洞村猕猴桃收益118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元,非贫困户人均增收800元。

同时,十八洞村利用自身优势,引入步步高集团,投资创办山泉水厂,通过600米管道流进水厂,变成了瓶(罐)装饮用水。“十八洞”山泉水每年以“50万+1”的形式给村集体分红,即50万元保底,每卖出一瓶水再注入1分钱到集体收益中。去年,村集体获分红66.4万元。除此之外,组建苗绣合作社、开设农家乐、乡村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2019年,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100万元。

“旅游+”产业经济 村民“脱贫”又“脱单”

“真的特别感谢总书记,他给我们带来了‘金钥匙’,打开了十八洞村发展的’金路子’。”村民杨超文2013年听到总书记来了,立马辞去工作回村创业,做产业、开农家乐,忙地不亦乐乎。近几年因为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幸福人家”生意火爆,于是开了分店,起名“感党恩”农家乐。他在自己后脑勺刻下了“十八洞”字样,他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感党恩,也要努力做一个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外面的人来了。”2018年10月,十八洞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充分做好“精准”战略,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基础设施,精准建设民生事业,精准创新扶贫机制,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十八洞村是人们不想留、不愿留的地方,大龄单身汉比比皆是,村民大多外出务工。近年来,十八洞村大力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个小山寨成了很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大学生施林娇返乡创业当起了“网红”,村民邹祥吉停止在外打工生涯回村当起了导游,44岁的苗族光棍汉施六金脱了单......村民梁红梅今年65岁,在村苗绣合作社工作,她说,自己年纪大了,但是也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还有三千多块钱工资,挺幸福的。

“八山两田水,地无三尺平”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十八洞村早已不是从前那个穷山窝,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护航下,蝶变成了公路宽敞、环境优美、产业发展、村民富裕的新农村。正如《大地颂歌》所展现的那样,十八洞村民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梦想,在精准扶贫七年时光的酝酿里,已经变为现实。

来源:红网

作者: 田园

编辑:欧阳琴芳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x.rednet.cn/content/2020/10/26/854317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政法
  • 民生
  • 县市区
  • 公示公告
  • 旅游
  • 经济
  • 教育
  • 红图
  • 精彩视频
  • 虢正贵
  • 龙晓华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