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湘西11月19日讯(记者 张艺凡)脱贫攻坚看湘西变化,11月18日—19日,中央网信办“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启动。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和红网等中央、省级重点网络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到湘西州多个乡村,通过镜头和笔讲好湘西脱贫攻坚故事。
走乡村、进茶园、看变化、聊致富心路。采访团从十八洞村出发,先后来到保靖县黄金村、吉首市隘口村、凤凰县竹山村和菖蒲塘村进行实地采访。
媒体记者走进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展览馆,了解十八洞村脱贫致富之路。
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采访十八洞村民。
十八洞村位于花垣县双龙镇西南部,全村有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总面积14162亩,其中耕地817亩,森林覆盖率78%,人均耕地仅0.83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1668元,是一个纯苗族聚居贫困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该村考察,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从这里启航。
在十八洞村,采访团被村民们欣欣向荣的生活热情给感染,村里每一处蝶变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挖掘的故事,纷纷拿起相机和笔记录十八洞村的脱贫成效和变化。曾经的十八洞“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几年来,十八洞村成熟成型发展了种植、苗绣、劳务、旅游、山泉水5大致富产业,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14668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从空白到126.4万元的飞跃,33名大龄青年顺利“脱单”,村民个个幸福感满满。
采访团记者在吕洞山镇黄金村茶园采访茶农。
人民日报新媒体现场直播,向观众介绍黄金茶的历史、特点、发展等。
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村,是保靖黄金茶的发源地,在黄金村七片古茶园中,有明清古茶树2057株,其中最古老的“黄金1号古茶树”已有414岁了,是湖南省唯一植物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被业内专家赞誉为“可以喝的文物”。精准扶贫过程中,黄金茶叶承载起了这里的脱贫致富梦,帮助贫困户种出新生活。黄金村,因茶得名 以茶脱贫。2009年,保靖县黄金村黄金寨古茶园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南省唯一的活体植物保护文物。全村现有茶园3.2万亩,人均9.8亩,黄金茶产值由2014年的5000余万元到2019年底突破亿元大关,今年茶叶收入可达1.2亿元。
采访团听隘口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绍红聊自己的致富路。
走上致富路的隘口茶农张绍红夫妇。
因为黄金茶发生巨大变化的不止是黄金村,一山之隔的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村民也因这一绿色产业富了起来。走进隘口村,漫山遍野的茶园吸引住了采访团记者的眼球。隘口村近年来以茶叶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湘西黄金茶产业,走出了有特色有实效的脱贫之路。如今的隘口村已建成“湘西黄金茶第一村”,种植茶叶16000余亩,可采茶园10000 余亩,人均纯收入达20000余元,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
竹山民宿。
采访团在竹山老村实地采访。
凤凰县竹山村淳朴的苗家风情习俗、千年农耕文化、地道乡村美食、怡人自然风光,还有带无边界温泉泳池的民宿,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2018年3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工作队进驻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竹山村立足资源特色,发挥行业优势,转换发展思路,通过“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坚持旅游传承非遗文化、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探索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打造出一个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本。
记者在菖蒲塘水果基地走访。
菖蒲塘村金灿灿的柚子。
菖蒲塘村距凤凰县城7公里,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菖蒲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和贫困村,村民们仅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计,全村90%房屋为土砖房或石头房,10%为茅草房,“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是其贫穷境况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菖蒲塘村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种植面积高达5844亩,延伸出一支200人的“女子嫁接队”,从引进品种到技术输出,成功实现了“卖果子”+“卖技术”的华丽转型。2016年,菖蒲塘实现整村脱贫。猕猴桃、黄金柚、小洋楼…….如今,菖蒲塘村整洁有序、大路宽敞、一栋栋小洋楼点缀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121元增至2019年的23419元,90%以上的农户建起“小洋房”,98%的农户实现电气化,自来水和水泥路入户率达100%。
两天采访时间里,刷新了媒体记者对湘西州的认知。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实地采访,亲眼见证了湘西州脱贫攻坚成效,看到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崭新面貌。湘西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故事值得被挖掘、被记录、被传播。
来源:红网
作者:张艺凡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