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曹锋 湘西泸溪报道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细胞”,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度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湘西州泸溪县浦市镇浦溪村积极探索推进“党建引领、五联共治”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政治引领、自治强基、德治教化、法治保障、智治支撑,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工作抓手,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五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之路,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实现了从当初人心涣散、环境脏乱的“问题村”变成了如今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网红村”。
沅江河畔七彩斑斓的美丽乡村浦溪村。
该村先后荣获省、州、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州同心美丽乡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州三八红旗集体、州美丽乡村建设最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提升基层治理凝聚力
浦溪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有效路径,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将党小组建立在网格上,党小组组长任网格组组长,形成村党支部领导“控面”、党小组长包组“管格”、党员中心户示范“看点”的三级网格组织体系,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引领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下沉网格服务群众,党员干部在网格认岗履责达100%,全面夯实和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推行干部“负面言行清单”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激活党员干部队伍内生活力,对党员支持重大项目、参与乡村振兴、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实行加分奖励,对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完成党组织分配任务等实行扣分惩罚。推进“一门式”服务,支部班子带党员、党员骨干带社员,从办好群众实事、好事、小事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条一条抓整改,村支两委和党员队伍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
浦溪村党建引领和党员责任区。
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激发基层治理源动力
“办实事、惠民生”工作导向,热情、主动、理性、服务的工作作风,“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在浦溪村展现得淋漓尽致。该村着力修订了通俗便执行的《村规民约》,实行民事民议民办民管民评,坚持“德、能、才、公”标准,聘请德高望重、正派清廉、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老模范”参与村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组建 “五老人员”调解工作室,与村综治中心合署办公。
浦溪村把在外务工的能人、退伍军人和一部分敢做事、能做事的年轻人整合在一起,成立了浦溪村乡贤会,鼓励他们当好村民产业发展带头人,积极为村里的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民主自治作用,做到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
浦溪村村规民约上墙。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
“以德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制度管人、以事业留人”是浦溪村的管理原则和制度体现,该村利用每户的家庭结构不同,户户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弘扬正能量、废除旧陋习,始终把治村风民风当做工作抓手。大力开展创建平安美丽网格、创建平安家庭、社会治理积分有奖、争当最美网格员、最美村居民、最美家庭的评比挂牌活动,增强网格群众平安创建意识。
弘扬“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美德,发挥道德教化作用,不断提升群众道德素养,树立邻里互助良好社会风尚。该村一个30岁的年轻人患了鼻咽癌,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三个小孩,听到这个消息后,仅两天时间,就在全村范围内迅速筹集了4.8万元善款。
浦溪村美丽小公园。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增强基层治理硬实力
浦溪村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打造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建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点。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活动,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结合互助五兴、“党群连心五个到户”等工作将《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孝廉文化”“善贤文化”“家风家规家训”、文明礼仪、垃圾分类、产业兴旺等以文化墙的形式生动描绘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村民法治文化。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规治村”的原则,着力解决不规范、不合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执政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和普法教育,让干部村民逐步养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
浦溪村法治文化长廊。
发挥智治支撑作用,强化基层治理助推力
浦溪村积极推进村级网上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最多跑一次”“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等改革,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和水平,用智能化“小程序”解决“大事情”。在村部楼一楼大厅放置了一台存折补登机,为老百姓日常办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让老百姓不出门能办事、办成事。
推行综治网格化服务平台、雪亮乡村工程村级平台建设,建成“雪亮乡村”摄像头70个,做到技防与物防、人防相结合,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打击,全面提升治安防范能力和警情处置效率,形成打防管控合力,从“被动防”转为“主动治”。
来源:红网
作者:曹锋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