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百人候选名单公布 湘西州1人入围

红网时刻新闻2月24日讯(通讯员 肖弘哲)2月21日,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湘西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水云顺利入选。

图片7.marked.jpg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承办的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21日在京公布了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共100名非遗领域的策展人、企业家、艺术家,非遗管理者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正式候选人。

推选宣传活动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此次活动将全面总结2022年各地创造性开展非遗保护的成效和经验,梳理2022年度重要的非遗传承实践,讲述广大非遗人坚守和探索的故事,以推动全社会对非遗保护事业的关注。

叶水云与土家织锦的故事

土家织锦俗称“打花”,自形成以来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为打花铺盖(土家语西兰卡普)和花带。其中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作为一代代土家女儿最重要的嫁妆,土家织锦不仅曾经相伴过无数土家女儿度过了无数的昼夜晨昏,更为可贵的是,在它密匝的经纬之间,在它夸张的色彩之中,在它抽象的符号背后,蕴含着当代人久违的先祖文化表情,持久弥坚、弥足珍贵。

西兰卡普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分为“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须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上,完成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另以“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

图片8.marked.jpg

土家族织锦技艺。

花带是土家锦中普及面更广的品种,它采用“通经通纬”的古老“经花”手法,几乎不需专用工具即可在织造者两膝间完成。

图片9.marked.jpg

土家族织锦技艺。

图片10.marked.jpg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水云。

出生于土家织锦之乡的叶水云,在武陵山区、酉水河畔的山山水水滋养下,四十余年坚守湘西,传承古老技艺,将现代美术观念与传统织造技艺融于一体,改进色彩配置、创新挑织工艺,创作出大批色彩典雅、工艺精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优秀作品。

叶水云艺术作品

图片11.marked.jpg

《鸡盒子花》长 250 厘米/宽 68 厘米

图片12.marked.jpg

《鲤鱼跳龙门》长 120 厘米/宽 48 厘米

其将现代构成艺术知识和中国书画观念融入传统技艺中,以色彩构成来改良传承千年的织锦配色方式一改土家织女千余年来沿袭极色、互补色和对比色的配色习惯,采用同类色和邻近色等色彩配置方式,使织锦色彩更趋雅致、隽永而显高贵典雅,并将现代纹样应用于现代织锦中,改进和创造新的批织工艺,从而使个人作品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引领土家织锦的配色艺术,将其推向更高的审美层次。

图片14.marked.jpg

《宴乐狩猎水陆攻战图》长 152 厘米 / 宽 137 厘米

图片13.marked.jpg

《和平》长 178 厘米 / 宽 109 厘米

叶水云艺术历程

1979年,叶水云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学习土家织锦技艺;

1991年,创办土家织锦研究所,逐步改良传统织锦配色方法

1993—1995年,在织锦实践中探索出“半格法”和“色彩推移法”挑织工艺

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006年,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作品《宴乐狩猎水陆攻战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7年,被原文化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来源:红网

作者:肖弘哲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x.rednet.cn/content/646746/68/1236053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政法
  • 民生
  • 县市区
  • 公示公告
  • 旅游
  • 经济
  • 教育
  • 红图
  • 精彩视频
  • 虢正贵
  • 龙晓华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