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艺凡 通讯员 胡域 李垣静 湘西报道
龙山县茨岩塘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是湘西这片沃土最重要的红色文化之一。近年来,茨岩塘镇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快推进茨岩塘红色旅游小镇建设,着力打造成红色旅游、红色研学和红色文创为一体的特色小镇,用革命老区的红色底色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
红色文化广场“红军战斗在龙山”主题雕塑。
初夏时节,刚下过雨的茨岩塘镇甘露村还是有些凉,走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一件件文物无声地讲述着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仿佛要将人拉入那个战争年代。这引人入胜的场景,得益于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保护工程。
做好文物保护与修缮,唱响了主旋律,先烈们的后辈,也在田间地头,为新生活埋头苦干了起来。秉持着“旅游兴镇、文化立镇、产业强镇”的发展理念,村民积极响应,努力奋进。
“这儿的农民,质朴勤劳,思想开放,积极响应每一次动员会。近年来,我们村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种植了烤烟、油菜等农产品,有了实打实的收入。”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符家义十分自豪。
红二、六军团长征陈列展馆。
近年来,龙山县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已完成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旧址,红二、六军团兵工厂,红二、六军团医院等旧址本体修缮保护及展示利用,已建成1个国家级烈士陵园,新建了红色文化广场和主题雕像、红色剧场、无名烈士陵园,提质改造了方汉英烈士陵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陈列馆投入使用。今年1-4月,茨岩塘景区接待游客120391人次。
茨岩塘红色小镇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定位,从“最专业的研学教育基地”和“最丰富的红色体验基地”进行功能设定、景点开拓,为定向游客提供有情怀、有体验的研学和体验服务。“最专业的研学教育基地”,突破了参观、学习的传统模式,摒弃“一架床、一张桌、一条凳、一盏灯、一个讲解员”的老套呈现方式,推出参与式、游戏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融入团结、活泼的集体活动氛围中,最后达到更好的研学教育效果。“最丰富的红色体验基地”,改变了“集体换衣裳、口号喊得响、喝完南瓜汤、轮流扛木枪”的粗糙体验流程,从“静态展览”向“活态传承”转变,将模拟战场、电子对抗、军事竞技、农事体验、文艺联欢等新技术、新思路、新玩法引入红色体验内容。
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旧址(龙家大屋)。
在茨岩塘镇比溪村,满山遍野的映山红迎风绽放,游客在山水间放飞心情,品尝农家美食,快乐无比,随着红色旅游的升温,农家乐异常火爆。红豆杉居农家乐内,欢笑声此起彼伏,土家小伙王超抢抓茨岩塘红色旅游兴起的良好机遇,利用此地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及野生红豆杉漫山遍野的自然资源优势,创办了农家乐。
“红色旅游”带火“农家乐”,五一假期,比溪村盛开的映山红,原生态自然美景,古朴悠远的土家木屋,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游客到茨岩塘参观了红色景点后,来到红豆杉居,品尝河虾、螃蟹等原生态美食,玩秋千、踩高脚,划竹排,在山水见放飞心情,身心愉悦无比。
茨岩塘镇注重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大力扶持文旅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文旅新业态,让生态农业、民族风情、红色体验、自然风光有机融合,交相辉映。通过旅游业发展,茨岩塘红色小镇解决当地群众1000余人就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了民生,巩固提升了精准扶贫的成果,为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让这个拥有光荣的红色历史的小镇走上了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作者:张艺凡 胡域 李垣静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