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胡灵芝 杨永花 湘西泸溪报道
在下湾遗址感受7800年前的湘西文明之光;在沅水江畔触摸屈原九死而未悔的忠贞情怀;在苗乡土寨读懂绣在衣服上的史诗……泸溪作为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的县城,处处散发着自信、开放、极富生机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泸溪县紧紧围绕“文化强县”战略,深扎非遗传承之根,舒展文旅融合之叶,结出惠民富民之果,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建设泸溪篇章凝聚了强大文化力量。
赓续文脉,筑牢传承根基
立足8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构建“活态传承+阵地建设+文艺创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实施“大师带徒”计划,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培育各级传承人138名。建成浦市古镇非遗大师工作室5个、传习所2个。合水镇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动非遗与现代审美创新融合,滕静蓉的苗族挑花蓝染服饰亮相2024武汉时装周,《苗寨传说系列》获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最佳作品奖”。李铁骑的踏虎凿花作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十八洞村欢迎您》入选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郑红兰的土陶作品《苗寨情深》《枯木逢春》参加湘西艺术上海展。
以国家级非遗辰河高腔为基底,创排大型红色现代戏《贺龙井畔朵朵莲》,获湖南省“田汉新剧目奖”并入选“高雅艺术进校园”曲目。原创苗族舞蹈《数纱》获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银奖,《韵律跳香》获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铜奖。原创歌曲《家乡是泸溪》入选“民歌湘江最美的歌”。
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文化馆、图书馆均获评“国家一级馆”。浦市镇文化站获评“全省特级站”,潭溪镇、洗溪镇文化站获评“全省一级站”,其他8个乡镇文化站获评等级站,浦市古镇5个“非遗工坊”(百年老宅改造)和24小时自助图书室成为亮点。“15分钟文化圈”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
文旅融合,繁茂业态枝叶
泸溪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资源转化,培育“非遗+节庆+文创”融合新生态。
节庆品牌点亮乡村。打造“中元节”“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IP。依托“山水资源+非遗”,擦亮“山水大陂流”文旅品牌,潭溪镇大陂流村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
文旅产品激活动能。开发“非遗研学”“农耕体验”“陶艺工坊”等10类特色产品。浦市古镇非遗工坊集群推出踏虎凿花、苗族数纱等文创产品200余种,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远销海内外;泸溪县踏虎凿花艺术品公司获评“湖南省乡村文旅产品质量标杆”。滨江大草原亲子露营、马王溪陶艺体验、新寨坪康养中心等新业态广受欢迎。
全域旅游绘就诗画。打造“神秘湘西·氧城泸溪”品牌,建设沅水画壁、浦市古镇(国家4A景区)、岩门古堡寨三大核心景区。通过旅发大会、电音节、文化艺术周等活动引流,大陂流村“村晚”入选2024全国春季“村晚”示范点,单日游客突破2万人次。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创新高,旅游收入过亿元。
人才赋能,结出惠民硕果
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惠泽于民。泸溪县实施“人才培育+志愿服务+产业赋能”工程。
人才孵化激发动力。建立“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年均开展公益培训300余场,惠及群众1.2万人次。实施文化人才“孵化计划”,近三年培育新生代文化人才105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侯自鹏等4人获国家级认可。
志愿服务润泽基层。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278支,585名注册志愿者常态化开展“银龄文化帮帮团”“四点半非遗课堂”等活动,惠及留守儿童5000余人次。近三年举办书法、美术、摄影、非遗展览98期;组织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惠民培训200余期,公益性文化讲座18场次;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520场,覆盖全县147个村(社区),观众超30万人次。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行“非遗工坊+研学基地+农户”模式,带动100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浦市古镇、马王溪村分别获评国家4A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文旅产业带动就业1.2万人,100余家文化经营主体助力乡村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胡灵芝 杨永花
编辑:向力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