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番 石娟娟 湘西保靖报道
8月21日晚8点,保靖县村厨村艺大晒场的灯火刚点亮夜空,雄浑的树皮号声和着铿锵有力的迎宾鼓声便响彻山峦。“2025中国农民诗会——走进神秘湘西 ‘村厨好味道 保靖诗意浓’”盛会就以这样野性又热烈的方式,拉开了序幕。
活动伊始,30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表演者唱响迎宾曲,为嘉宾们奉上保靖黄金茶,浓浓的乡土热情扑面而来,茶雾袅袅。活动环节精彩纷呈,宛如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
村艺工坊展示环节堪称非遗盛宴。保靖县文旅广电局局长徐梦飞带领众人领略六项非遗技艺:自清雍正年间传承至今的花桥黄氏铁匠铺,铁器在锤击下迸发千年智慧;比耳竹编合作社带动40余户群体就业,竹丝交织出脱贫希望;扎染工坊里,“村厨酸汤妹”团队将染布与爱心传递结合;苗画、苗绣、沙石画则用色彩与纹理讲述着湘西的古老故事。这些技艺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活资产”。“我们这里,有钱赚,又有伴,物质精神都很富足。”60岁的村民石清平分享说。在飞白苗绣工坊现场的最亮眼的是一个原创狮子的玩偶“运运”及穿上苗绣服装的精品卡皮巴拉。“这个是以保靖摩崖石刻‘天开文运’命名的原创玩偶。由保靖县吕洞山镇夯吉村的绣娘制作出来,今天,天天开开文文,没有上班,只有运运过来。”保靖县飞白苗绣文化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彭晓君说。
了解了主办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饮食艺术文化后,镜头移步海南馆时,竹廊里飘着《请到天涯海角来》的旋律,银铃般的笑声混着椰香扑面而来。“来尝尝咱海南的清补凉!”推介官董子姣推开竹门,手里端着满满一碗甜品。“这椰奶是现榨的,红豆绿豆煮得沙软。”
《我爱你塞北的雪》刚起调就转场东北区。吉林馆的推荐官龙泳丞刚一出场就亮开嗓子:“各位乡亲父老,锅包肉来咯——”金黄酥脆的肉片在盘里闪着油光,他夹起一块递向观众,“听这声儿!”牙齿咬下去的“咔嚓”声格外清晰。而西北馆外早被震天的腰鼓震得发烫——保靖县群众演员扎着白羊肚头巾,红绸腰带随着鼓点甩成红影,“咚咚锵!咚咚锵!”的节奏里,陕西馆的周棱琳举着肉夹馍吆喝。青海馆的向欣正给嘉宾递酿皮,醋香混着辣椒油的味道飘得老远,“这酿皮薄得能透光,酸辣劲儿直冲天灵盖!”到了川湘馆,四川火锅的红油正“咕嘟咕嘟”冒泡,毛肚在汤里七上八下,溅起的油星映着灯光发亮。
湖南馆的石金贵挑着茶叶担子唱着山歌出场,竹扁担在肩头颤悠:“阿婆酸汤熬了一整天,黄金茶梗子沉底,酸得够劲儿,香得醉人哟!”话音落,《铜铃舞》的铃铛声响起,演员们戴着铜铃头饰转圈,铃声脆得像碎冰相撞。从海南馆的“椰风海韵”到东北馆的“白山黑水”,从西北的“黄土风情”到川湘的“麻辣鲜香”,每一次转场都伴随着地域特色音乐与民族少女的引领,让观众在移步换景中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肌理。
最热闹的要数全景式村厨展示。36位旗手举着各省旗帜先入场,红的黄的旗子在风里猎猎作响。紧接着,34位村厨从两侧鱼贯而出——河北金毛狮子鱼、山西刀削面、湖南保靖黄金茶宴、新疆羊肉串……香气瞬间漫遍全场。34道美食组成流动的“中国味觉地图”,展现了“一村尝尽九州味”的盛况。这不仅是美食的集会,更是农民智慧的集体亮相,彰显了乡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不知是谁激动地感慨:“34道菜,34种家乡味,组成了咱中国人的餐桌!”
这场活动,以美食为桥、诗歌为媒,串联起34个省级行政区的饮食文化与非遗魅力,更彰显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刘番 石娟娟
编辑:向静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