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彭琴 黄俊力 李娜妮 湘西吉首报道
“此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实而有意义的平台,特别是文化传承体验活动让孩子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激发热爱,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实践中成长。”8月8日,来自吉首市吉凤街道的市民张女士在市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说道。她8岁的孩子刚结束了由市文明办、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策划开展为期20余天的暑期文明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是吉首市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来,吉首市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让文化甘泉润泽城乡每个角落,绘就了一幅生动绚烂的惠民画卷。
文化阵地,织就城乡幸福网
矮寨镇排兄村文化服务中心成了最聚人气的“文化客厅”。“以前想看书、学点东西得跑市里,现在抬脚就到!”村民龙大姐指着宽敞明亮的活动室,满脸笑意。图书阅览室里,孩子们可以安静阅读。村文化服务中心坪场上,饭后闲暇时,村民还可打打苗鼓跳跳舞。
像这样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吉首乡镇(街道)建成覆盖率已达100%,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新名片吉首市图书馆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吉首市文化馆改扩建项目稳步推进,“两馆”信息化平台投入运营,搭建数字化阅读平台,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数字化服务体系。1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面覆盖,其中三级以上文化站达8个,特级站1个。与此同时,立诚书屋、垦荒书屋、乾州古城“乐之书店”等特色城市书屋,吉首美术馆桥——画桥等新型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文化阵地“硬实力”提升之外,服务触角也在智慧延伸。吉首市应急广播系统建成并与原有“村村响”平台互联互通,1779个广播终端如星火遍布山乡。“防汛通知、农技知识、惠民政策、领取物资通知,这大喇叭一响,全村都听得到!”矮寨镇阳孟村的杨大爷对此赞不绝口。
文化惠民,浸润百姓心田
“真没想到,老了还能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唱咱湘西苗歌!”在吉首市文化馆的免费湘西民歌唱法技巧提升班里,六十多岁的张阿姨学得格外认真。像她这样的各类学员,今年以来吉首市累计培训近500名。
吉首市文化馆馆长吴鹃介绍,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馆里不仅开设舞蹈、美术、器乐等课程,还特别新增了湘西苗族鼓舞创新编排班、民歌唱法班等特色课程。师资力量则通过公开招聘、外聘高校教师、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方式汇聚,确保培训高质量。“让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的文化大餐,是我们的目标。”吴鹃说道。
文化“活水”更通过“送戏下乡”“演艺进社区”汩汩流入基层。“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戏曲进万村书画进万家”“京剧进校园”“百县千团进万村”……今年来50余场“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将舞台搭到了田间地头、社区广场,覆盖群众超4000人次。
在“书香吉首·全民阅读”建设蔚然成风的当下,吉首市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城市读书分享活动。截至目前,举办世界读书日、读书会、职工阅读、暑期文明实践等惠民活动30余次,参与人数高达3000人次。其中,以讲述文史故事、品读经典书籍、交流创作心得等形式,持续为市民献上文化盛宴的文史读书会今年来已成功举办3期。
守护文脉,绽放时代新彩
2025年乾州春会活动中,在乾州古城三门开广场举办的民族民俗文化展演,吸引了近万名市民和游客驻足参与,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达10万人次。“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老祖宗的东西能传下去,我打心眼里高兴!”乾州春会省级传承人滕勇在表演后激动地说。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步履坚实。围绕《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2021 - 2035)》,完成大兴水库苗族资源专项调查并做好数字化保护工作;先后对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民歌》省级《苗族百狮会》实施数字化保护拍摄;非遗进景区、进村寨、进社区活动持续不断。湘西苗族民歌培训班则致力于“强基础、补短板、拓眼界”。
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亦稳步推进。罗荣光故居、齐心村碉楼及民居、杨岳斌墓等修缮工程相继竣工;乾州文庙安防工程顺利通过初步验收。同时,严格落实巡查制度,国保、省保单位坚持每月巡查,县保单位每季度巡查,切实筑牢文物安全防线。此外,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点复核116处,新发现文物点32处,为历史留存下更多珍贵印记。
另外,文艺作品《踏语接福》获全州艺术创作大赛一等奖,广场舞《如果米是爱着你》被湘西州文旅局评为“最佳地域文化展示奖”。
品牌活动,点燃文旅新引擎
苗鼓,是吉首最响亮的文化名片。“世界鼓舞·鼓舞世界”的吉首鼓文化节,已从2013年一路擂响至2023年,成为湖南省三大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间,吉首鼓文化节通过创新内容、拓展形式、深化产业联动,实现年均接待游客量增长 14.8%,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19.3%,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引擎。
“每次和来自国内外鼓队进行交流展演都像一次洗礼,希望祖辈的技艺在我们手中也能焕发新活力,被更多人知晓。”湘西苗族第六代苗鼓王、市级苗鼓传承人杨欣感慨。
除鼓文化节之外,吉首市立足“东歌、西鼓、北狮、中春、南戏”的非遗资源空间布局,精心构筑起文化品牌矩阵:钢火烧龙元宵盛会的火光映红夜空,乾州春会的古韵穿越时空,苗族百狮会的群狮闹新春,苗族调年节的调年舞沸腾村寨,苗族四月八的盛典凝聚乡情,清明歌会的天籁回荡山谷。
德夯苗寨里的大型沉浸式5D文旅演艺《德夯幻境》更是一度引发“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乾州古城巫傩堂的《乾城非遗秀》融合非遗技艺与声光电技术,夜场座无虚席;今年新增7条春季研学线路,研学线路总数达22条,接待研学游客5.3万人次。同时,连续在乾州古城举办9期的“城市音乐日”,全方位展示吉首的文化韵味与城市形象。
近年来,还创新举办了矮寨大桥马拉松赛、矮寨大桥“高空铁三”挑战赛、吉首“矮寨公路奇观”自行车赛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千余名专家学者及运动爱好者齐聚吉首,感受民俗风情,开辟了“体育+旅游+休闲”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今年上半年,该市累计接待游客位居湘西州第二,其中重点景区接待境外游客1.8万人次,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
放眼今日吉首,113支广场舞队舞动活力,23支苗族鼓舞队传承激情,22条文旅研学线路描画发展,35家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培育未来。这座湘西文化中心与艺术之都,正以坚实的公共文化服务为经纬,织就一幅文化惠民、文脉传承、文旅融合的壮丽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彭琴 黄俊力 李娜妮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