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叫王聪,是安徽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一名选派干部,现任亳州市城父镇高卜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期间,深入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大湾村,看望贫困群众,指导脱贫工作。那时候,我以一名服务保障人员的身份,第一次踏入贫困县贫困村。老区山村的面貌、困难群众的生活让我深受触动,正是从那一刻,我对党中央的脱贫攻坚战略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常想:作为一名党员,自己能为困难群众做些什么呢?
2018年4月,省委发出了选派第七批帮扶干部的号召,我主动请缨,到皖北地区偏远的贫困村驻村扶贫。从省直机关到扶贫一线,两年来,我告别新生的婴儿和年迈的父母,将小家深埋心中,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上。
赢得群众信任,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记得刚到村的时候,乡亲们对我的第一的印象是个“白面书生”,说我书生气重。在见面会上,我“精心准备”的发言稿群众们却都说“听不懂”,什么“一要提高站位、二要聚焦关键...”群众听得是“摇头的摇头、摆手的摆手”。反而村书记的讲话,直来直去、简单幽默,群众们听了很欢迎。没几天的功夫,村里就传开了:新来的书记不行啊!只有想法没有办法,只会“处理文字”不会“处理事件”,不接地气啊!
我踌躇满志热情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办?我想要融入群众,就得先从说话开始学起!为了培养感情、积累素材,我与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走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只为学说农民话,说他们喜欢听、听得懂、愿意回应的话。
后来,我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怎么才能让“规模效益、质量效益、时差效益”这些术语容易懂呢?我反复琢磨,编起了大家爱听的“顺口溜”。我说咱们要“多的好起来,好的多起来,早晚季节变过来,外地经验引进来,典型树立干起来”,大家一下子就都听懂了。通过党员干部带动,村民种药材、搞养殖的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还成立了合作社。渐渐的,我发现村里的人看我的眼神变了,说话的态度也变了,年轻人还跟我开起了玩笑。我深切地体会到:你离老百姓有多近,他们就会和你有多亲!
再后来,我帮助困难群众办低保、改危房,为村里建冷库、挖鱼塘、铺路修桥,工作忙的时候,大半个月都不能回家一趟,连妻子生产、父亲手术都没能陪伴在身边。尤其是节假日,晚上一个人在村里,听着窗外哗哗的风声,感到特别孤独。想家的时候,我就写日记,经常写着写着鼻子一酸,就写不下去了...在我的三大本“驻村日记”里,有对政策文件的学习,有对百姓疾苦的记录,有对基层工作的思考,也有对父母妻儿的挂念...可以说,写满了“爱”与“责任”。
付出终有回报。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村有447户961人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从9.9%下降至0.23%!虽然我远离小家,远离父母妻儿,但我感受到了乡村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胸前闪亮党徽带给我的力量,我以投身到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岗位平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过程必须扎实,结果必须真实。作为佩戴党徽的扶贫干部,就是要跟老百姓说实话,干实事,出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总书记最关心、贫困群众最期盼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解决掉,把好事办好,让事实落实。
现在的我,还是经常编点“顺口溜”,写点“小段子”,因为我知道,只有笔杆子沾泥土,脚下才更有力量。现在的我,还经常一个人走在乡间的道路上,但我也不再感到孤独,因为扶贫路上,绿水青山会证明我们的忠诚,蓝天白云将昭示我们的誓言!
谢谢大家!(作者为安徽选手)
来源:红网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