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彭杰 湘西龙山报道
40年如一日,扎根农村,三尺讲台逐梦不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民办教师到全国模范教师,一万多工作日坚持满勤,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家乡教育改变落后面貌,越办越好。为此,张光柱2018年被评为“湖南最可爱的乡村教师”,201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20年1月被评为“湖南好人”;2020年8月,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全国模范教师”张光柱。
初心不悔——“教书先生”立志改变家乡教育
生长于斯,成于斯。1964年,出生于龙山县北部大灵山下---石牌镇上母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张光柱,在16岁那年,便在自己的母校上母村小当上了民办教师,成了家乡的“教书先生”,也正是那个时候他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
“课堂教学是我人生的最大乐趣,讲台和课堂是我的最爱,值得一辈子去坚守。”这是张光柱40载不变的初心。
张光柱在给学生上物理课。
9年的村小工作,他承担了三个年级教学任务,每天满负荷地运转;2年中心小学工作,他担任教导主任,仍然期期承担了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29年的初中工作,无论是当校长、当支部书记、当教师,他总是在担任毕业班数学和物理课的教学的同时,还兼任其他年级历史和体育课的教学任务,相当于两个人的工作量。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不变的坚守和默默付出。40年的风雨兼程,坚持在教学一线,张光柱一步步地兑现着自己的诺言:在村小任教时,他所任科目的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全镇前茅;在中心小学任教时,居联合学区前茅;初中任教时,更是让学校一跃成为在全县教学质量长期保持前三名的农村中学。
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也先后获得县政府嘉奖12次、三等功2次,还多次荣获“县级优秀班主任”“县级优秀骨干教师”“湘西州师德标兵”“湘西州十佳‘四有’教师”等称号。
坚守讲台——“守家先生”护送学生走出大山
“有张老师在,我们在节假日就不用轮流值班守校了。”1993年,张光柱调入石牌镇初级中学,一心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他,决定住在学校,期间还担任起寒暑假的“义务守校者”,一守就是18年。
对张光柱而言,学校是他热爱的“大家”,而讲台则是他痴迷的“小家”。40年来,一万多个工作日,他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从未缺席。
张光柱与学生切磋球技。
1999年11月,外出参加教学活动的张光柱,在归来途中遭遇车祸,三根肋骨断裂。手术5天后,刚清醒的他,担心学生课程进度和期末考试,硬是让人用担架抬着进了课堂,直至康复没缺一堂课。同事、学生、家长得知后纷纷落泪,他却欣慰地笑了。
“教了这么多年书,我最爱讲台和课堂,还是让别人来当校长吧。”1996年,张光柱对“辞校长”的事情,至今印象深刻。那年,他上任校长刚满一年,因担心毕业班中考成绩,就向县教育局提出了这个请求。
回到教学岗位后,张光柱立即申请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在主教数学的同时,还承担起物理、历史等科目的教学。当年,他带的那届毕业生有16人考上了龙山县第一中学,走出了大灵山。
40年来,他所教的农村学生有600余人升入大学,其中本科300余人,重点大学160余人。
永不言弃——“三不先生”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得到学生欢迎认可,才是好教师;只有追求学生的成功,才会有教师自己的成功。”40年来,张光柱一直以学生为本,并用实际行动践行“不能出现一个因表现不好、管教不好、家境不好而辍学的学生”的“三不原则”,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自己无私的爱。
张光柱与学生谈心。
2003年,初一学生小林,因父母离异,性格敏感叛逆,十分厌学。张光柱主动上门将小林接到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上读书,与他同吃同住,努力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千方百计地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在张光柱的关爱和引导下,小林变了一个样,学习突飞猛进,后来以升学录取前十名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成为免交学费优秀新生。
篮球、舞狮、三棒鼓、象棋、乒乓球……张光柱几乎无一不精,让学生们对他很是“崇拜”,也都与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张光柱一直以来都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特别关注留守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自2000年开始,他便利用寒暑假,义务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兴趣班”,组织学生开展兴趣活动,复习功课。
一晃已20年。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获得全校班级篮球赛冠军;学生肖雪琴获全州手抄报一等奖;指导的“土家舞狮”在联合学区文艺表演获一等奖。
张光柱给学生传授三棒鼓技艺。
“讲题又练字,还教我舞狮,特别是那三棒鼓,敲得我心服……”毕业离校时,学生阿鑫特意为张光柱作了一首三棒鼓词,以谢师恩。而他的另一“高徒”田绍林,也正在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棒鼓项目传承人。
石牌镇桃元村的学生向仁灿,母亲因病早逝,父亲体弱多病,家境十分困难,面临辍学。身穿打着补丁衣服的她,来到班上就读时,张光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给她买了一套新衣服,每月还给其生活费300元,一直到高中毕业。得到资助后的向仁灿,在高考中考出了625分的高分,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
生活勤俭朴实的张光柱,对贫困学生很是“大方”,支助面临辍学的贫困学生也已成为他的“规定动作”。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从每月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他共支助贫困学生30多人,支助金额累计达6万多元。
“我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科学家,是张老师的精神感染了我!是张老师对学生的爱激励了我!”现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工作,并兼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的肖昌春,忆起启蒙老师张光柱时,依然满心感激。
学生一茬茬走出大山;而他,虽然荣誉满身,却依然坚守在偏远的家乡校园。
来源:红网
作者:彭杰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