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保靖建县2222周年 总编有约·名家访谈”栏目系列访谈之二:
郑欣平:男,字宁生,1949年古历冬月出生于湖南省保靖县,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公职人员,退休前曾任过县教育局副局长、县政协秘书长等职。喜好中国传统诗词楹联文化,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自1969年以来,创作诗词1100余首,楹联700余幅,讴歌保靖的历史人文、民族风情、山川风物、县事民情,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诗词、楹联报刊杂志。结集《五味草》、《溪山酬唱》、《古桥新辙》。担任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20余年,鼎力协助会长工作,终使保靖成为全国的“诗词之乡”。注重探究和探索地方的文史、文化。先后起草过《保靖县旅游规划》、《保靖县文化发展规划》基础稿;编辑过“酉水文化长廊”三大板块1100多条地方文化信息资料;主笔修纂过《保靖教育志》、《保靖县军事志》;合著出版过《陈渠珍在保靖》。
主持人:郑老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到了碗米坡镇的梯玛公园。这里有全省首个乡村文化诗墙,也是我们县里的一座文化地标,请您帮我们介绍一下诗墙的相关情况。
郑欣平:好,要的!这是在2011年,当时我们保靖县人民政府也准备申报省级的诗词之乡,那么用什么去呈现我们保靖诗词文化呢?我们还是想以一个有独特历史人文和民族风景地小镇作为我们保靖,彰显诗词文化的地方,想去想来还是以碗米坡这个镇作为一个载体。
因为碗米坡镇是酉水河流经的地方,酉水河是湘西的母亲河同时碗米坡镇又是黔山所在地。黔山可能现在一般年轻人不太晓得,就是首八峒所在的两边的白岩山叫黔山,黔山历史上是很出名的,当时我们保靖属于黔中郡一个地方,而黔中郡得名就是靠黔山。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典籍叫做《元和郡县志》,大概意思是这样讲的,古黔中郡因黔山而定,黔山在那个地方呢?中华地名大辞典中间就专一讲了黔山的所在地,黔山在三亭县西五十里处,三亭县是唐朝时候设在保靖的一个县的名字因为下面有三个亭所以这个县叫三亭。这个黔山是保靖历史人文久远的一个象征,所以我们决定将这个诗墙就设在碗米坡镇。在和碗米坡镇政府一起商量研究同意了之后,我们开始行动是2012年的春节以后开建,花费了接近7个月的时间。7个月时间把这个诗墙建成取名叫做“黔山诗墙”。这个诗墙上面汇集了我们保靖本土67名诗人的诗词,一共是111首。我们的目的就是想用这些诗词来反映我们保靖厚重深远的历史人文,去体现保靖别有风情的民族文化,去彰显保靖本地诗人的人文胸襟,去反映酉水沿岸保靖的美丽风光。
建成以后,天天游览人络绎不绝,成为了我们保靖一个靓丽的风景点。我有一次单独去看一下诗墙建成之后的反映,有八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从诗墙前面一首一首看,我曾经问过他们,我说:“几个老人家,你们最喜欢哪一首诗词?”他们指着中间的一首龙承业诗人所填的词给我看,而龙承业这个诗人他就是一位农民诗人,纯农民诗。他现在已经84岁了,当年是70多岁。从这里可以看出本地老年人、青年人对这个诗墙的爱、对诗词文化的热爱,也达到了我们当年建这座诗墙的预期和目的。
主持人:悠悠5000年是诗词的5000年,有人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今年是保靖县建县2222年,我们有幸邀请了中国诗词学会会员郑欣平老师,他将为我们带来四首保靖历史人文故事的诗词。郑老师,您好!请问您今天给我们带来的第一首诗词是什么?
郑欣平:第一首是一首词《沁园春·白鹤楼登临》,词是这样写的:南邑登楼,谈论古今,品题河山。看隶文竹简,新诠秦楚;庙联崖葬,旧述夷蛮。草舞神歌,巫风巴韵,历史人文数万年。谁镌石?借“天开文运”,寄望多贤。 天心地脉依然,引乡士名人不断源。探古人神武,峒王封地;土酋智勇,倭首祭天。岳焕仲谦,世珍姚彦,现代儿男留史篇。小城镇,正鹏程骥步,啸傲苍天。
主持人:郑老师,您的这首词意境深远、苍劲奔放却不失朝气,您能为我们解释一下您写这首词的缘由和词中的内涵吗?
郑欣平:2003年4月,保靖一些地方人士于城北竹子坪处建了一座土家风情园。主楼是一栋木楼阁,题名为“白鹤楼”。当时,他们建了几页木质屏风,将我的《风入松·酉江舟游》刻于屏风。我认为,这首词写得较浅薄,反映不了保靖的文化,答应再填一首词赠送给他们。当年年末,县政协拍下了迁陵镇全景照,将该词刊印于蓝天白云之中,作为贺年片,寄给保靖籍在外地的乡人和台港同胞。10天以后,收到台湾保靖同胞发来的两份电报,要我为保靖的历史人文作注。
为该词,我加批了17个注解。第二年4月,10多位台胞来保,专设一场答谢宴会,要我为未涉及解答的“天开文运”作补充解答。席间,我再次用白话对该词作了进一步的解说: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登上古荆南小县迁陵的白鹤楼,谈天说地,涉古论今,去述说和品论这一片河山。你看,里耶新出土的用隶书写的竹简和木牍,对楚国和秦朝的黔中郡作出了新的诠释;其实,八部大王庙的联文“勋猷垂简篇,驰封八部;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和酉水河边崖墓葬是古濮人的葬俗这一些事实,早就对这地方古代蛮人夷族作了述说。还有毛故事的披草舞和梯玛用土语演唱的《梯玛神歌》也表现了这片山水的数万年历史。崖壁上“天开文运”四字是谁刻写的?你不必去探讨了,只要知道,他们用心成文述说了希望这片山水多出贤才的寄望。
从古代到当今,天是这片天,地是这块地,有无数地方名人杰士为这里作出了奉献。古人曾以自己的智慧和武功,表现了自己的民族性格,皇帝将这里封为八峒之首,由涅壳赖担任八部大王;明代土司、宣慰史彭荩臣引万余土家苗族健儿去江浙抗倭,王江泾斩倭三千余名,被明史誉为“东南战功第一”,也因此留下了“苗土著功勋,一万健儿驱盗贼;东南昭战绩,三千倭首奠炎黄”这幅彭荩臣的墓联。历史进入了现代,沈从文从这里走向北京,走向世界,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袁吉六从这里走向省一师,教出了毛泽东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成为“教天下”的师表;米世珍和姚彦从这里走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最后一滴血,使他们名留中国现代史。就是保靖这座小城,现在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相信,这个地方一定会在中国出名的。
主持人:我曾有幸读过郑老师的一首诗,《保靖两百名远征军士兵出征七十三周年纪念》的律诗:
平民两百壮丁抽,缅甸驱倭滇境收。
血染丹枫棠吉镇,泪弹斑竹野人沟。
姓名何用入文档,骨肉当需筑戍楼。
有志匹夫生死许,无言酉水古今流。
请问郑老师,这首诗您是什么时候写的?
郑欣平:2009年,县武装部聘请我为主笔,编纂《保靖县军事志》。我们查询了县档案馆的所有资料,无法查找远征军抗击日冠的资料,在无奈中,完成了这部35万字的志书,却也留下了一份无法弥补的遗憾,2015年8月,我写下了这首诗作为纪念。
我县进入远征军的士兵,1942年秋一批,1943年春一批。当时,上边分配给保靖的壮丁名额,每年96名,只许多不许少。这批壮丁,先在永顺团管区受训,后在沅陵师管区受训。所以,县里未存这批人的档案。这批人大部分在缅甸战死或在野人山饿死,余下的有的继续当兵,有的退伍回家。后来,有的当兵的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离休人员,有的当农民的被划为“坏份子”。但不管怎样,总该在志书上留下一笔。当年,我的这首诗参加全国“百诗百联”竞赛,未予入选,只进入参选名录。州诗会一会副会长对我说:“老弟,你结尾一句为什么调子不扬起来呢?否则,必然入选”。我说:“我是带着遗憾写成这首诗的,调子怎么扬得起来呀!”这首诗的意思是这样的:
我们保靖也有两百名普通老百姓进入远征军,他们是抽壮丁加入部队进入缅甸的。到了缅甸,他们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博斗,同时也收复了云南边境的一些地方。你看,棠吉集的枫香叶为什么那样红呢?就是这批人的鲜血染红的;野人山上,这些人泪滴斑竹,尸陈荒野,风吹竹韵弹奏出哀伤的曲调。这批人的姓名值不值得进入文档志书呢,值得。他们用自己的骨肉筑起了一栋抗倭的战楼。这批人虽然是未留姓名的小人物,但他们用自己的生死去尽忠报国,忠勇长留。酉水河啊,你从古代流到今天,为什么默默无言,不为他们翻一朵小小的浪花呢?
主持人:郑老师,您前面介绍的两首写的我们保靖的历史,有关我们保靖风景人情的诗词您也写得也比较多,今天也帮我们介绍一下。
郑欣平:2017年5月,诗词学会组织了一次普戎波溪采风活动,我对牙可松的红椆木特感兴趣,写了一阙词《临江仙·牙可松古树》:
邀集诗朋观土寨,参差几户人家。红椆数棵仍芳华。六人牵手抱,光影透枝桠。古树年轮该几许?问询梅竹松杉。汉唐韵致化烟霞。随风追旧梦,放眼看天涯。
后来,我参与了土家语地名录的讨论,方才知道牙可松是土家语音译成的地名,意思是用石头垒砌的小屋。一种历史的悠远感顿时袭来,“汉唐韵致”的表达是不准确的,至少应商周时期。我去询问树龄,说三千年的有之,说四千年的也有之,说四千七百年的也有之。于是,我又写了一首五律,并请红网专门发表,以引起林业部门人士的注重。题目是“观牙可松古树”:
一颗商周树,苗裔秦汉生。
应知天地事,该晓古今情。
研探黔中郡,考究乡里名。
当时牙可寨,屋是石镶成。
该诗发出后,并未引起反响,我感到莫名的不解。2019年,沿江大道仿汉建筑物“文运楼”落成,需用一些对联作文化配套。我精心地创作了两幅对联,我认为较好的一幅写道:
登楼观物事,寒武虫痕,万年石器,红椆木旺三千岁;
极目溯山城,楚秦郡治,两汉县衙,宣慰司延八百秋。
这幅对联,我自认为写出了保靖“改土归流”以前的历史人文。用白话解说如下:
我登上文运楼,用我的目光和襟怀,去查询保靖的事物,我看到了这里悠久的历史人文:寒武纪留下的“保靖湘西虫”,就将古代远拉到了5.7亿年;东洛、清水坪、龙马嘴、四方城遗留的数十块石器,不断地诉说这块地方的史前文明。
你看,牙可松一个小小的土家寨子,红椆木在这里生长了三千多年,至今仍葱郁茂盛,你不感到土家族历史的悠久和神秘吗?
在这文运楼上,我看到了迁陵古城,又令我去追溯这座古城的历史。楚威王时期,这里就是楚黔中郡的郡治;秦沿用黔中,改名洞庭郡,也是省城所在地。到了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迁陵县,直到东汉,仍在这里设立县衙。唐五代以后,随着羁糜政策的实施,这里进入土司时期,由安抚史、宣抚史直到宣慰史,首领已变成从三品、副省级的职级,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你不觉得这个地方的历史人文非同一般吗?
我自认为这幅对联写得比较好,但在文化人评价时,这幅对联得到的名次是十九名,而另外一幅我认为一般化的对联却得了第二名。
这些,均是我在诗词、楹联创作时的一些琐事,也是我的乡心、乡情的表达。
主持人:感谢郑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精彩的内容,这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会!
来源:红网
作者:易果 田丽 小雄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