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田振 湘西龙山报道
一湾绿水穿过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点点薄雾笼罩着两岸的飞檐翘角。初冬的清晨,龙山县洗车河镇热闹非凡,村民们纷纷来到镇上赶集。叫卖声、欢笑声汇入这条古老的河流——洗车河。它们与欢快的河水声一同汇成了幸福的交响。
长沙市望城区驻湘西州龙山县洗车河镇对口帮扶队队长邓望站在凉亭桥上,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时,清晨的第一抹阳光正照在桥上。此刻,扶贫点滴在邓望的眼前浮现。
邓望走访贫困户。
2017年初,望城区计划未来4年共拿出4000万元对口帮扶洗车河镇,并派驻扶贫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2019年初,第一批来洗车河镇扶贫的干部回到了望城。
主动请缨扶贫 帮卫生院建起中医馆
“通过多次请缨,我终于来到洗车河这个美丽的地方。”2019年3月,邓望和其他两名队接替第一批队员的扶贫工作,来到了洗车河。
“这里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特别多,我很想为他们做点事情。”邓望在乡镇工作多年,还分管过教育医疗工作,刚来时对“空心村”的现象很有感触。
扶贫队在洗车河卫生院走访。
“每次望城的专家来镇上义诊,最忙的就是中医医生。”于是,邓望下定决心帮忙把卫生院的中医馆建起来。
在洗车河镇卫生院宽敞明亮的中医馆大厅,74岁的田金莲时候,过去看中医只能去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城,“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治病。”田金莲患有多年的风湿,近日来通过针灸好了很多。
“卫生院刚开了中医馆,大家都评价好。我们就来了。这里确实搞得好。”梁春艳1岁的儿子感了冒,医生通过推拿治疗效果很好。
“留守老人大多患有肩颈病、风湿病,中医馆及时解决了他们的病痛。”院长向林介绍,“卫生院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邓队长的关心,离不开望城区的支持。”
“看一个医院搞得不好,首先看两点:院长办公室和储备室的整洁情况。精神面貌影响着服务品质。”目前,邓望正在卫生院推行6S精益管理,初见成效。扶贫队把务实和服务的精神带到了这个贫困山区——从理念到行动,他们用全部才智改变着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
四年来,扶贫队共组织医疗专家6批次派出120余人赴洗车河开展健康义诊,共计诊治4500多人次。望城区共投入246万元,对洗车河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停车场等进行提质改造,完善急需医疗设备,援建村卫生室,让城乡公卫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
关爱留守儿童 完善洗车河学校建设
“一边是留守老人,一边是留守学生。都是弱势群体,更需要关注。”在洗车河镇九年制学校,这所镇上唯一得学校,邓望总牵挂于心。
扶贫队与洗车学校老师交流。
“在邓队长的帮助下,录播室的开通,让更多老师得到锻炼,提高了教学的积极性。”该校教师姚剑群介绍到,扶贫队组织开展“书送希望”“讲述雷锋故事”“写一封信,牵一双手”“励青计划”等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近四年来,望城区累计投入近600万元对洗车河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进行更新完善。
校园越来越漂亮了,在扶贫队积极推广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倾情支助贫困学生。
“我们是雷锋的家乡,雷锋的精神永在心中。我是一个父亲,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知道这些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陪伴的缺失,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邓望与姚剑群交流着班上留守学生的情况,打算前线爱心人士支助姚剑群班上的困难的学生。
发展脱贫产业 助力果农销售黄桃
“不仅仅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扶贫队还帮助我们发展产业。”提到了扶贫队,洗车河镇镇长贾美亮说,让他记忆犹新的最是2019年夏天扶贫队帮果农卖黄桃的往事。
“黄桃产业是上一批扶贫队开始发展的,2019年黄桃初有成效,全镇产量超过了10万斤,销售是首要问题。”2019年6月是黄桃销售的旺季,不幸的是邓望因公负伤,左脚骨折住进了医院。
“我们叫他回望城,他说他要帮果农卖黄桃,不回去;我们要给他安排同志照顾,他说,镇里缺人手,没必要。”贾美亮介绍,邓望虽然在床上躺了30多天,却帮忙对接了长沙等地的销售市场,并发动组织线上电商销售,最终打赢了这场“销售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邓队长及扶贫队为民服务的精神。这恰恰是贫困落后山区的干部们要不断解放的思想。”贾美意识到,精神才是贫穷的根源,而扶贫队是干部的榜样。
魏文帮果农卖黄桃。
“销售,我们能解决一时,却不能解决一世。”今年年初,邓望向果农表示,扶贫队不再像去年那样帮助销售黄桃了。消息一出,炸开了锅。年初,果农就纷纷自找出路。
“今年全镇黄桃产量翻一番,但大部分果农自产自销解决了销售问题。”支家村果村民黄维成介绍,他家的200多亩黄桃早卖完了,收入20多万。去年对接的市场还要货,可惜没有了。“如今,扶贫队帮忙修好了产业路,我正在加大种植规模。”
“其实,我们是可以帮忙卖完的。但,我想逼着果农自己去销售,这才长远。”邓望朴素的话里藏着眼光和智慧。
“去年一炮而红,今年供不应求。是因为扶贫队是把我们的事当做他们自己的事在做。”黄维成一边说,一边握紧了邓望的手。
四年时间,扶贫队帮扶洗车河镇3764人脱贫,并通过反复筛选、研判市场、对接产销,制定利益分配机制,因地制宜的在多个村发展“一村一品”,打造了“锦绣龙山黄桃”、“乡野之源”蜂蜜、“硒香济”生态米、“薯山多”红薯粉等产业品牌。
曾经,这条古老的河流,因为贫穷,越是美丽,越让人心碎。如今,这群最可爱的扶贫人,让河流更美丽,让阳光更温暖,让人民更幸福。
来源:红网
作者:田振
编辑:欧阳琴芳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