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田谷利 马奥华 湘西报道
为积极传承弘扬苗族传统文化,充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10月31日上午,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联合市妇联,在辖区排兄村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打花带”技艺培训班。
矮寨镇地处吉首市西部,人口2万多,是一个以苗族人口为主的旅游文化重镇,苗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打花带、刺绣以精美的图案、秀丽的色彩、精湛的手工技艺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钦慕。
矮寨镇紧紧围绕发展文旅产业振兴乡村,让“户户有增收门路”目标,充分挖掘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及多方合作,开展苗鼓、苗歌、苗绣及打花带等各种培训班,不断吸引外来订单,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五彩麻线连起了千万农村妇女,小小针头绣出了一片大好前景。
“在学习中传承与发展”
“这根线应该从这儿压过去,注意经纬线。”
培训课上,一个身着苗服,腰扎花带的妇女在学员们中来回穿梭,看到不会或者打花打错的学员就立即停下来仔细纠正指导。
今年54岁的矮寨镇排兄村妇联主席石六凤,和本村大多数老一辈妇女一样,从小在妈妈和奶奶那里,学会了绣花和打花带。最早接触的苗绣和打花带不是工艺品,而是给自己添置的穿搭。土布染成全黑色,裁成衣服穿在身上不好看,要靠自己绣上一点色彩。石六凤十几岁的时候,白天做工,晚上就点油灯绣花。苗绣特别是打花带,样式多,花样繁,挑线、引线、配色,稍有不慎,就会出错。
如今,经过多年的实践打磨后,石六凤对刺绣和打花带早已驾轻就熟,只要给个样式,三两天就能出成品。“我们这儿老一辈苗族人都要会苗绣和打花带,不会就找不到好婆家”。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刺绣和打花带手工艺逐渐失传,这让石六凤很是惜着急,身为排兄村妇联主席的她决定投入到苗绣、打花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来。
今年九月底,在得知镇政府和市妇联要开设打花带培训班后,她第一个报了名。为积极发动妇女方便就近学习,石六凤力争在自个儿村开点设班,并主动在培训期间担任教学老师和后勤保障服务工作者。
不仅如此,为增强“师资力量”,让学员们尽早学成出师,她还积极发动村里六七十岁会打花带、刺绣的阿婆们来到培训课上当起了手把手的“授课老师”。
“只要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积极参与,我们苗族刺绣、打花带传统文化就能延续和发展,就能生生不息”看着培训课上,老人耐心地教着年轻人,石六凤欣慰的感叹道。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现在再也不像以前没事干了,日子充实多了。”
早上8点多送完儿子上学后,杨秀燕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上培训课了。
家住矮寨镇排兄村的杨秀燕,1992年出生,现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的7岁,小的4岁,都在20里外的吉首城区上学。自结婚有了孩子后,杨秀燕就不再外出务工,在家当起了全职妈妈。每天送完孩子,回到家收拾整理完屋子后,剩下的时间就不知做什么了。为此,她多次出去找事做但都因和接送孩子的时间不统一而放弃。看着一家老小的开销全压在丈夫一个人身上,她甚是心疼着急但却无能为力。
10月中旬,在村里湘西为民微信群里看到打花带培训通知后,杨秀燕立马找到村妇联主席报了名。
上午9点到下午3点为培训时间,现在,杨秀燕每天送完孩子后都会赶到村部四楼培训室,跟着阿婆们学习打花带和刺绣,学习6个小时后,她再赶去城区接孩子放学,时间刚好。
现场正在指导杨秀燕打花带的是她的祖母,祖孙二人,一个认真教,一个认真学,相互间配合很默契。
花带按边窄宽定价,边窄的一条50元左右,边宽的一条140元左右。据现场教学的王阿婆介绍,边宽的,熟练工晚上加下班,最迟两天就能完成,边窄的,一天就能完成。多做多得,按时交货,只要验收合格后即可做下一批订单。
“像我这种情况,早晚得接送孩子,到城里不好找工作。我想通过这次培训把打花带学会了,以后在家也可以做,这样既可以照顾孩子还可以贴补家用,感觉日子也更有盼头了。”当问起杨秀燕来培训的初衷时,她认真地说道。
不仅如此,杨秀燕的祖母也成了家中挣钱的一分子,既有培训期间授课费,培训完还可打花带创收。
“想不到临到老了,还可以自己挣钱帮衬他们年轻人,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啊!”
近年来,矮寨镇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保护、继承和发扬特色传统民族文化,推动苗绣产业扶贫,将文化传承与脱贫致富完美融合,不断拓宽群众致富渠道。为更好发展好苗族刺绣、打花带等文化产业,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自2019年吉首市实施“文旅兴乡、巾帼建功计划”以来,矮寨镇结合乡村旅游,积极推动苗族传统文化产业扶贫,已累积帮助上千名苗族妇女同胞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来源:红网
作者:田谷利 马奥华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