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2月14日讯(通讯员 王芳 李德双 杨德伟)道路整洁,洋楼林立,溪水潺潺,还有那大片大片的种植园区,养殖园区……这个美丽的乡村,就是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村。
2015年起,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酒鬼酒”)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万企帮万村”号召,到泸溪县浦市镇帮扶马王溪村。在怎么帮、怎么扶的问题上,“酒鬼酒”以帮扶该村民营企业“马王溪鑫隆紫砂陶瓷厂(下称“鑫隆”)为切入点,突破一点,带动一片,做活一子,激活全盘。
项目扶贫,催生村级企业转型升级
陶瓷厂里,科学化的管理下,工人们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操作。“陶瓷厂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酒鬼酒公司的帮助。”厂长石泽林十分感慨。之前,工作区的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对工人来说是个考验。2015年9月,酒鬼酒公司董事、总经理董顺钢带领团队来到了马王溪村。通过实地考察,与鑫隆结成帮扶关系。随后,酒鬼酒派出技术指导人员,帮助鑫隆对设备进行了改造,并对该厂生产配方、工人操作,质量检测进行专业指导。如今,添煤远离高温区,用升降斗传送,出窑成品已降至常温。同时,酒鬼酒还为鑫隆输送管理精英,把酒鬼酒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输送到鑫隆,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酒鬼酒的帮扶下,鑫隆生产成本降低了5—10个百分点,产品合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产量从每月30万件增加到50万件,产量提高了66.7%。该厂每年拿出10%的利润作为村集体经济,村内76户(270)人精准扶贫人员可全部享受到盈利分红,工人的工资由原来的2000—3000元提升到3000—5000元。邻村的建档立卡户人员黄健、孙爱华夫妇,两人月工资达到了8000至9000元,仅此一项收入便可实现脱贫。
拓宽渠道,帮扶富民产业集群发展
从陶瓷厂出来,走进村里的现代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基地。这个占地上千亩的基地里,一年四季都有草莓、葡萄、椪柑、油茶、西瓜等作物。“我们村里很多人在鑫隆攒下了钱,搞种植和养殖。”黄晚银高兴地说。50岁出头的黄晚银是鑫隆紫砂陶瓷厂的一名工人,也村里最早从事水果种植的农户之一,她用在鑫隆工作攒下钱承包了60多亩土地进行葡萄种植。今年,葡萄种植给黄晚银家带来了10万余元的收入。
在酒鬼酒的大力扶持下,鑫隆每年对本村的溢出效益达800万元,通过科学引导,村民可以充分利用在企业获得的收入,再投入到种植业和养殖业中。避既免了“坐吃山空”的尴尬,又提升了贫困村民的生财理念和理财能力,实现了扶贫与扶“智”、扶“能”共进,成功地在村域范围内实现了工业(企业)——农业的投资创收互动循环。该县还引进外地资金投入600万元发展渔业生产,扩大产业种群,完善了产业布局。
该村组建成立“泸溪县马王溪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地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把农业的“生产—加工—观光—餐饮—住宿—营销”有效整合在一条产业链上,在总体布局上形成了“企业—农业—旅游业”为一体的良性互动,使村域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向全村投资参股、分红受益,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为贫困人口扩大了创收平台,保证脱贫之后不返贫。
“一到周末,很多城里人都会开车来村里摘水果。”石泽林说。如今,村级民营企业、多种农业产业、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经济互为犄角,集群发展,成了带动马王溪村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一步走活,满盘皆活。酒鬼酒公司通过带活一个企业,带活了一方经济,带活了一方人民的发展。目前,该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以浦市铁骨猪、山羊为代表的养殖业和以猕猴桃为代表的种植业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由点及面,辐射至邻近村镇,发挥了龙头引领作用,实现了村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扶贫脱贫不断提供动力来源。
来源:红网湘西站
作者:王芳 李德双 杨德伟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