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如何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新模式?如何增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吉首大学聚焦少数民族学生量多面广教育管理工作难题,坚持问题导向,聚力破解,答好政治“必答题”,交好时代“必答卷”。
吉首大学现有本科、预科、研究生共27102人。全校学生除汉族外,还有来自土家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等40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27102名学生中,有汉族学生20338人,少数民族学生6764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约25%。一直以来,学校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校党委书记廖志坤在学生工作调研会上多次强调,学生工作要以“爱”为灵魂,常进学生门、常知学生事、常解学生忧、常暖学生心,为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有效载体。
打造专项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教育
学校结合特色民族学学科优势,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家庭教育,着力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每年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主题教育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开展“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青年学习·青春向党”“党的二十大和我的人生路”青春使命教育、“道中华杯”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大家园”的认同感。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学校还组建了民族学生艺术团,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组织少数民族学生排练特色节目,积极参加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艺术展、青年文化艺术节等赛事,硕果累累。
开展专项计划,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奉献基层
从1999年开始至今,学校开展“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实践育人项目,走进武陵山区,服务地方。每年组织少数民族学生1000余人深入武陵山腹地,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文化宣传、爱心医疗、教育关爱等社会实践服务,使多民族学生能更好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2018至2023年,学校已择优选拔255名志愿者到西部地区服务,其中包含了110名少数民族同学,分赴新疆、西藏、广西、江西、宁夏、重庆、湖南等地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涌现出了张晓敏、阳焕之、郝勇超等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其中,张晓敏今年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做好专项服务,扶持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
大力促进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创优,强化创新育人。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学术作品竞赛,每年推荐少数民族学子作品参加省赛,在全国全省均有获奖,学校每年获得湖南省“优胜杯”“优秀组织奖”称号。开展湖南省2022年消费帮扶营销大赛,获“银奖”“优秀帮扶大使奖”“全省营销人物100强奖”“优秀指导老师奖”各1项,周博迪等32人获评“优秀个人奖 ”,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单位奖”。获评首届湖南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优秀组织奖”。
大力支持、鼓励民族学生充分利用本民族资源创业,在政策、场地、经费上予以特别照顾,涌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的优秀项目和创业先锋。
搭建专项平台,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人文关怀,以“理解、尊重、关心”为基础,遵循“严管、厚爱、精育”的方法,积极营造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以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培训”为阵地,对学生骨干进行思政教育及干部技能培训,分层次向少数民族学生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依托主题团日、理论学习社团和新媒体等线上线下阵地平台,开展“青年之声”主题沙龙活动,针对各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创新创业等方面答疑解惑,做到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组织“孝心大学生”“校园之星”“榜样在身边”系列典型评选活动,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多举措培育先进典型,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优秀典型,如“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哈尼克孜哪斯尔、李玄、覃正国,“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阿布力克木,湖南高校首届最美大学生麦麦提图孙·亚力坤等。(作者为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苏卫平)
来源:红网
作者:苏卫平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