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吉首大学“三下乡”:“云上学堂”与润雅的故事

红网时刻湘西7月18日讯 (通讯员 苟才益 李喜磊 邱馨瑶 王茜苑)2021年7月,吉首大学“云上学堂”社会实践服务来到永顺县润雅乡,围绕教育关爱、国情观察、爱心医疗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关爱实践团以“真情呵护,温暖陪伴”为理念,与润雅当地村民、孩子共同书写了感人故事。

一段回忆,一句感慨

“党的政策好了,女娃也能上学了。”看到和自己孙子一般年纪的女孩也来报名吉首大学“云上学堂”暑期课堂 ,奶奶欣慰地笑了。

志愿者搀扶着奶奶走到报名点,并热情地介绍了暑期课堂的相关情况。在签订《安全协议书》时,看着奶奶窘迫的样子,志愿者立刻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印泥,将协议书的内容逐字逐句地念给她。

1.marked.jpg

志愿者与奶奶交流中。

报名结束后,目送着孙子跑进教室,奶奶并没有离开,而是与志愿者聊起了她的童年往事。在那个年代,女孩子,特别是山区的女孩子们,很多没读过书,小小年纪就开始承担家庭重任,有些未到适婚年纪就被父母“嫁”了人,只为了那一点彩礼钱。而她对上学读书、识字的向往与渴望,也被父亲的一句“女娃读书有啥用”磨灭。结婚、生子、育儿、带孙,她的人生被困于这八面山内,同这山里许许多多的女子一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她曾经奢望的读书识字,已变为再寻常不过的事。

一次对视,一份亲情

“好好上学,爷爷回去了。”一顶草帽,一块汗巾,黝黑的皮肤,浓厚的乡音,看似农夫形象的他,实则是润雅乡九年制学校的一名已经退休的特高级小学语文教师。

爷爷热爱教育事业,为润雅教育奉献一生,桃李满天下。但一件事情一直埋藏在他心灵深处,成了他永久的遗憾。年轻时,因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儿子的培养,儿子现在村中以泥匠技艺谋生。爷爷将心中这些遗憾、愧疚与满满的爱,倾注在孙女身上。让爷爷高兴的是,孙女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优异。相较于城镇,爷爷深知,山区素质教育稀缺。他一直在替孙女找更好、更全面的学习机会。爷爷提起,曾经有支教队来过润雅乡,但以孩子年纪太小为由拒绝其报名。听说吉首大学“云上学堂”教育关爱实践团来润雅开班,授课年级覆盖小学至高中,报名当天,爷爷早早地带着孙女步行四公里来报名。

2.marked.jpg

爷爷与孙女的温情时刻。

第一天授课,担心孙女适应不了暑期学校的课程,爷爷一天之内来学校观察三次,在发现孙女适应迅速、志愿者耐心体贴,除数学、语文等文化课外,还设有音乐、舞蹈、绘画、植物标本制作、健身长拳等特色素质课程后,放心地离开了。

一个怀抱,一份温暖

“老师,你抱抱我,我肚子就不疼了。”“云上学堂”爱心医疗实践团设置的临时医务室内,小朋友望着实践团指导老师张宝娣,细声说道,眼神纯真。张宝娣将小朋友抱起,边轻拍她的后背,边连声安慰她,将她抱回教室。

原来,大课间休息时,小朋友突然肚子痛,志愿者马上联系爱心医疗实践团志愿者进行诊治。张宝娣听说后,急忙来到医务室察看小朋友的情况。经诊断,小朋友的症状为蛔虫病,志愿给予其一定治疗,并立即电话告知家长。

教室里,小朋友紧紧抱住张宝娣不放。张宝娣也一直在教室里陪着她、安抚她,还带她与其他小朋友们互动。教育关爱实践团团长饶琮琪来询问工作安排,她依旧是边抱着小朋友,边解答着他工作上的问题。

3.marked.jpg

张宝娣与志愿者交流。

“云上学堂”与润雅的故事即将结束,但志愿者们与润雅、与村民、与孩子的情意,将随着润雅振兴、村民致富、孩子圆梦,在彼此的记忆中永久留存。

来源:红网

作者:苟才益 李喜磊 邱馨瑶 王茜苑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x.rednet.cn/content/2021/07/19/968014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政法
  • 民生
  • 县市区
  • 公示公告
  • 旅游
  • 经济
  • 教育
  • 红图
  • 精彩视频
  • 虢正贵
  • 龙晓华
  • 综合专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西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