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毫全景。
大黄土—潭江古栈道土石边墙
骆驼峰碉堡
苜机冲汛堡
麒麟屯古堡寨遗址
天星古屯堡遗址
新茶田古军事贸易遗址
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专家指导“苗疆边墙”舒家塘古堡寨保护修缮工作。
“苗疆边墙”保护利用-博物馆建设。
“苗疆边墙”考古调查。
“苗疆边墙”考古发掘-“龙窑遗址”发掘。
“苗疆边墙”舒家塘古堡寨W12修缮前 “苗疆边墙”舒家塘古堡寨W12修缮后。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周名猛 通讯员 吴东林 湘西报道
凤凰县茶田镇茶田村,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身处山谷之间的小山村,曾经是热闹非凡、享誉苗疆的贸易集市。在茶田村西南方向,有一座哨卡,在野草疯长的山坡上离群索居。这里便是新茶田古军事贸易遗址,紧邻贵州,明清时期,这里是通往黔东南古驿道上的军事要冲。
历史上,茶田村及其附近地带曾经发现并出产过大量且优质的金属。这些矿产,或直接、或间接地能为军事所用。地理位置和矿产两种因素叠加,使新茶田成为苗疆边墙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贸易重地。随着边墙内外人们交流的增多,新茶田逐渐变成了湘黔边民交流贸易的场所——墟场。
到新茶田墟场“赶场”的顾客不仅有来自附近的苗寨土家,而且还有湖南其他地方、贵州、四川等地的商贩,可谓“三省赶一场”,这里的顾客,不仅有苗族,还有汉族、土家族等民族。时至今日,苗疆边墙沿线的墟场依然承载着不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功能。不同的民族,操着不同的口音,穿着不同的服饰,在这里进行着公平地交易,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12月16日,湘西苗疆边墙保护申遗暨全州非遗传承工作推进会议在吉首召开。州委副书记、州长、州苗疆边墙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龙晓华在会上指出,做好苗疆边墙保护申遗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还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各级各部门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苗疆边墙保护申遗和非遗保护工作,擦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块金字招牌,打造全国民族文化高地。
凤凰县以打造文化旅游强县为目标,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苗疆边墙保护利用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为苗疆边墙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
苗疆边墙现存遗存绝大部分在凤凰
凤凰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南方边陲和民族融合地区的军事重镇,“苗疆边墙”南自凤凰县阿拉营镇亭子关,往北贯穿凤凰全境。与苗疆边墙相关的各类遗存有1117处,呈环状分布于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花垣六县市,主要由边墙、镇城、营城、汛堡、屯堡、碉楼、哨卡七大类元素构成。据历史记载,地方各类设施约80%位于凤凰县域内;现存遗存绝大部分分布在凤凰县境内,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苗疆边墙16段中游13段在凤凰县;正在申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0处苗疆边墙遗址(遗迹),凤凰县占17处。特别是拉毫古堡寨,是明洪武年间的军事屯堡,也是中国古代军队屯垦制度的活标本。
绵延曲折的“苗疆边墙”,串起了凤凰的诸多历史遗迹,有始建于唐垂拱三年至今保存完好的黄丝桥古城(唐代渭阳县)和招谕县遗址,有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至今保存完好的舒家塘古堡寨,有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凤凰古城,有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的新茶田古军事贸易遗址等。
“凤凰县苗疆边墙构成的区域性防御体系是中国南方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功能最齐全的明清时期军事遗存。”凤凰县文旅广电局党组成员、县文物保护事务中心主任杨胜云说。
起步早、举措实开展苗疆边墙保护工作
凤凰县推进苗疆边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起步较早,2001年,凤凰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2年,凤凰县便开始着手申遗相关工作;2006年12月,凤凰古城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后因为形势的变化,在申遗专家学者的建议下,调整了申遗方向,以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取代凤凰古城进行申报;2012年11月,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成功入选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关于凤凰古城堡的整体保护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通过。
凤凰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力推进苗疆边墙保护利用。
高度重视保护工作,编制“苗疆边墙”保护规划,完善保护法规。为了更好地保护苗疆边墙,凤凰县与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代表性遗产文物保护管理规划》《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启动了凤凰古城消防设施建设项目编制方案,完成凤凰古城堡保护修缮、“十三五”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的价值评估、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的编制,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成片区传统村落拉毫营盘、舒家塘保护利用规划的文本编制工作及特色县域经济项目。
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苗疆边墙”遗存点的保护维修、巡查整治工作。凤凰县争取国家、省、州保护资金9000多万元,实施了凤凰古城堡,舒家塘村22个院落、城墙、道路修缮,拉毫营盘14个院落、3座城楼、城墙、道路修缮,黄丝桥3座城楼、城墙、道路修缮,新茶田古军事贸易遗址等“苗疆边墙”遗存点保护修缮,并配套完成消防设施、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展示利用和环境整治等相关建设。认真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加强对“苗疆边墙”遗存点的保护和管理,每月对“苗疆边墙”遗存点进行不少于1次的安全巡查,并聘请村级“苗疆边墙”遗存点文物管理员,负责遗存点的日常监管与保护。加大对基层文物保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强与遗存点所在乡镇、村组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县、镇、村三级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不定期地组织联合检查。
强化社会科学研究,深化“苗疆边墙”认定和价值评估工作。凤凰县与吉首大学合作完成《边墙兴废史》《边墙史料辑》《边墙田野调查资料集》《边墙政治制度研究》《边墙军事防御体系研究》《边墙区域特色村寨研究》《凤凰—边墙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边墙区域名人文化现象研究》等系列丛书,剖析了苗疆边墙对湖湘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充分探索了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内核,挖掘苗疆边墙故事。
创新开发利用模式,加强“苗疆边墙”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实施苗疆边墙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企业营运、社会参与”的原则,用所有权归村集体,管理权归政府,经营权给企业,分红权给村民的方法,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良性循环。凤凰县对拉毫营盘等古城堡进行整体收购、整体迁建、整体保护、整体利用,对其中的现代建筑进行拆除,修复部分古代建筑,并充分展示利用,由公司进行旅游开发与管理,为当地提供部分工作就业岗位,进一步推进文物事业与地域经济融合发展,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群众受益三赢,凝聚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
开发利用“苗疆边墙”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和县域经济大发展。围绕“苗疆边墙”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文化演艺、土特产加工、旅游服务等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一业带三化”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局面。
在苗疆边墙申遗工作中贡献凤凰力量
苗疆边墙申遗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州苗疆边墙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凤凰县不遗余力地推进申遗相关工作的开展。
凤凰县将积极邀请国家、省级文物专家及申遗专家,到实地考察,指导“苗疆边墙”申遗工作,为申遗工作提供科学保障。同时,将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征求收集民间信息资料,做好“苗疆边墙”遗产认定和基础价值研究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抓好抓牢抓实“苗疆边墙”价值评估体系。
针对遗迹现状,凤凰县将紧扣重点,加强保护。一是提升文物保护规格。把“苗疆边墙”相关遗址分级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在保护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严守“完整性、真实性”原则,加大投入,及时修缮、维护好“苗疆边墙”遗存点。充分挖掘“苗疆边墙”的文化、旅游、考古效益。三是加强巡查,强化动态监管,实施立法保护。聘请“苗疆边墙”遗存点管理员,出台“苗疆边墙”管理办法等。
为推进申遗工作开展,凤凰县着重在营造浓厚上下功夫,将加强与《世界文化遗产》《中华遗产》等申遗方面的权威报纸杂志的宣传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文物保护法”宣传周等时机,扩大“苗疆边墙”申遗的社会影响力,着力提升干部群众参与申报工作的自觉性。
申遗工作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凤凰县将继续履行责任、强化担当,积极探索苗疆边墙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效路径,为申遗成功提供凤凰力量!
图片由凤凰县文物保护事务中心提供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名猛 吴东林
编辑:杨姝
本文为湘西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